第十三章劉文靜案件(第4/7頁)

“是啊!微臣也認為肇仁不可能謀反!有怨言不能代表就想謀反,請皇上明察!”緊接著李綱亮明自己的觀點。

李綱當時的官職是禮部尚書,同時是東宮的太子詹事。這個人以敢說真話著稱,曾經當面斥責過隋文帝楊堅,是個脾氣耿直的人。

兩個人都說劉文靜不可能謀反。以這兩個人的人格,李淵對他們的話應該深信不疑。

但是請注意,蕭瑀和李綱所說的一切,都是針對原始的案情,顯然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現在案情已經出現了變化。所以他們的話,在李淵看來沒有什麽實際價值。

“裴監!你認為呢?”李淵將問題拋給了裴寂。

接下來,裴寂所說的話,對劉文靜的前途將是至關重要的!很長時間以來,裴寂一直給人一種老實、忠厚的印象。尤其當劉文靜向他挑釁的時候,裴寂總是表現出一副很大度的樣子。但是,如果僅憑這些,你就真的認為裴寂老實、忠厚,那可是大錯特錯!

事實上,對於劉文靜的挑釁,裴寂很想奮起反擊,但是裴寂明白,兩個人都是朝廷重臣,如果自己和劉文靜處處斤斤計較,不僅沒有任何好處,相反還會削弱自己在李淵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面對劉文靜的挑釁,裴寂總是一笑而過。

以退為進,這是裴寂的策略。劉文靜任憑你去鬧吧,早晚有一天,你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的代價。

裴寂一直在等待著機會,他相信這個機會一定會到來,而時機一到,只要他祭出殺手鐧,劉文靜將毫無還手之力。現在,裴寂終於等到了反擊劉文靜的機會,他豈能白白錯過。

所以當李淵征求他的意見時,這位看起來老實、忠厚的好人,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面目。他說出了一段對劉文靜很具有殺傷力的話:

“文靜確實很有才略,但是這個人有很大的弱點,性格粗魯,敢於冒險,現在他做出這樣的事,看來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我覺得他是個危險分子,現在我們四周強敵很多,如果赦免了他,恐怕日後會出大問題。”

這簡直是把劉文靜往火坑裏推。

裴寂這番話的殺傷力在於,指出了“德”與“才”的關系。劉文靜很有才,但德行很差,如果德高才差,這個人即使想做壞事也不會成功,所以沒有什麽威脅。可是,如果才高德差,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危險分子,因為這種人做好事很出色,同樣做起壞事來也不差。

在裴寂的話裏,劉文靜就是典型的“才高德差”之人。聽完裴寂的話後,李淵的眉頭緊緊地鎖在了一起。現在針對劉文靜謀反案,認為劉文靜謀反成立的正方代表是裴寂,認為劉文靜謀反不成立的反方代表是蕭瑀和李綱,二比一。

少數服從多數嗎?李淵當然不同意。

事實上,劉文靜謀反究竟成立與否,關鍵要看李淵的態度。李淵當然不願相信劉文靜真的謀反,作為曾經寵信過的臣子,李淵還是有著很深的感情的。李淵並沒有像後來的朱元璋那樣,大肆屠殺功臣。但是作為擁有絕對權力的皇帝,如果真的出現謀反事件,相信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手下留情。

該怎樣處理劉文靜呢?李淵陷入了矛盾之中。因為劉文靜的身份實在太過特殊,作為太原起兵的第三號開國功臣,劉文靜有著很高的威信,如果這個事件處理不好,那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許會超出他的想象。

所以,李淵決定,再聽聽一個人的意見,這個人雖然不是本案調查組的成員,但他確是最了解劉文靜的人,因為從起兵以來,劉文靜一直在他的手下做事。

這個人就是李世民。

結論

在唐朝內部,李世民是最了解劉文靜的人。當初劉文靜來投奔李淵,他其實看重的是李世民,同時在多年的東征西討中,兩個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說,劉文靜是李世民的親信兼第一副手。

現在這個第一副手遇到了相當大的麻煩,李世民豈能袖手旁觀?所以,當李淵征求李世民的看法時,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力保劉文靜。

“當初起兵的事,是文靜最先提出來的,到了長安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來處理,而且還和我一起東征西討,現在說他有怨言是有可能的,但是說他謀反那是絕不可能的事!”

現在比分:三比一!反方擴大領先優勢。但是政治不同於足球比賽,在政治領域有時優勢越大,失敗得越慘!

事實上,李世民也犯了和蕭瑀、李綱同樣的錯誤,都是對衍生出的新案情,視而不見。那麽這個新案情究竟是什麽呢?我的回答是:威脅皇權。

我們先把劉文靜是不是謀反放到一邊不談,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李世民、蕭瑀、李綱的觀點。

在這三個人的話語中,都大致表述了同一個意思,那就是承認劉文靜確實有怨言,但是不同意劉文靜謀反。從這三個人的話語中,我們同樣也可以聽出,他們是反對處置劉文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