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劉文靜案件(第3/7頁)

劉文靜說者無心,但是在他的身旁還有個侍酒的小妾,這個小妾默默地將劉文靜的話記在了心上。這個小妾比較特別,是個失寵的小妾。

劉文靜作為一個大男人,不受李淵的寵愛尚且有怨言,更何況一個需要被人關心愛護的女人。

作為一個失寵的女人,除了怨恨、不滿之外,她的心中一定還會有某種恐懼。這種恐懼常常會使她做出不同尋常的舉動,其中之一就是報復。很快,這個小妾將劉文靜的話告訴了自己的哥哥,並且讓自己的哥哥上書狀告劉文靜謀反。

也許劉文靜的命真的不好,就在這次酒宴過後,劉文靜又做了一件他這一生中最不應該做的事———行“厭盛”之法,為自己的家裏驅逐妖怪。所謂“厭盛”之法,就是請一個巫師,口中念念有詞,為自己除妖驅魔。

這種迷信活動,在當時是被明令禁止的,因為這種所謂的“法術”,有幫人驅魔的,也有借此害人的,究竟是驅魔還是害人,只有那個口中念念有詞的巫師知道,而在外人來看是難以判斷的,所以出於安全考慮,被明令禁止。

劉文靜敢於挑戰當朝刑律,可以說是膽大妄為。好了,最不該說的話+最不該做的事,劉文靜你的好日子到頭了。

當李淵得到劉文靜要謀反的消息後,下令成立臨時調查小組,迅速調查此事。這個調查小組的成員有三個人:蕭瑀、李綱、裴寂。

事實上,這個調查小組的成員安排,有很大的問題。李淵明明知道裴寂和劉文靜是死對頭,為什麽還要派裴寂去調查?難道說,李淵想要故意激怒劉文靜,然後置他於死地嗎?

問題是,堂堂的大唐皇帝要殺人,有必要費這種周折嗎?如果李淵想借口殺掉劉文靜,只要安排手下人給劉文靜編制個罪名,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殺掉,完全不必如此費神。

那麽,李淵派裴寂去調查的動機是什麽?下面的這個解釋,大家可能會很失望。

因為李淵的動機絲毫沒有“陰謀”的成分。在李淵看來,裴寂就是自己的代表,裴寂是李淵最寵信的臣子,劉文靜曾經是李淵最寵信的臣子,派誰去並不重要,關鍵是看劉文靜的態度如何。那麽劉文靜究竟是什麽態度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調查組和劉文靜的對話:

“肇仁,你是不是在家裏大搞‘厭盛’”?

“是!”

“你是不是說過要殺裴大人?”

“是!”

“你是不是要謀反?”

“我承認我有怨言,我和裴寂都是太原起兵的功臣,我的才能在他之上,我的功勞也比他多,為什麽他的地位在我之上,我不服,但是我沒有謀反!”

表面看起來,這番對話似乎沒什麽問題。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劉文靜的態度很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劉文靜所說的話,將案情引向了另一個方向。

本來,這個案件的導火索是小妾告官,一個失寵的女人狀告自己的丈夫,作為朝廷來講,肯定懷疑其動機,一般情況下,朝廷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誰都知道裴寂和劉文靜的矛盾很深,這個案子的關鍵點在於裴寂處於強勢地位,而劉文靜處於弱勢地位,相信劉文靜即使說出要殺裴寂的話,也僅僅是發發牢騷,何況還是酒後說的話。

但前提是劉文靜的態度必須堅決,也就是說只要矢口否認一切,這個案子很快就會結束。但是現在劉文靜雖然否認自己謀反,但是承認自己有不滿情緒,這個態度就大有深意了。

劉文靜的不滿情緒來自於裴寂比自己受寵,但是裴寂的地位是誰給予的呢?答案是:李淵。現在劉文靜說自己有不滿情緒,那麽他的不滿情緒僅僅是針對裴寂嗎?很明顯,劉文靜針對的是裴寂身後的李淵。

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這個案子發生了質的變化!

傾向性

劉文靜和小妾的矛盾、和裴寂的矛盾都已經下降到次要地位,現在的主要矛盾變成了劉文靜和李淵的矛盾,李淵代表著朝廷,所以這個案子現在的關鍵點是劉文靜和朝廷的矛盾。

劉文靜實在想不到,自己的坦誠會使案情變得更復雜。不僅劉文靜沒有想到,所有的人其實都沒有想到,但是只有一個人是例外。這個人就是李淵。

當調查組將劉文靜的話如實報告給李淵後,李淵的臉色開始陰沉下來。因為他知道,劉文靜的話其實針對的是自己。

“你們有什麽看法呢?”李淵開始征求調查組成員的意見。

“微臣認為,肇仁不可能謀反!肇仁雖說有些高傲,但是謀反他實在是不敢的!”第一個說話的人是蕭瑀。

蕭瑀也是李淵非常信任的臣子,他是隋煬帝楊廣的小舅子,在隋朝為官時,就經常勸諫楊廣愛護百姓,最後弄得楊廣心煩意亂,把他貶到了邊遠山區。唐朝建立後,他投靠了李淵,現在的官職是中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