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魅力和偉力

陳雲起草的《東北局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即著名的“七七決議”,指出:

“無論目前或今後一個時期內,創造根據地是我們工作的第一位。”

跑出城市,丟掉汽車,脫下皮鞋,換上農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統統到農村去,確定以能否深入農民群眾為考察共產黨員品格的尺度,一切深入農村者給以獎勵,不願到農村去的給以批評。造成共產黨員面對農村,深入農村的熱潮。“⑶一個“跑”字,表達了共產黨人怎樣的急切、決心、姿態和激情啊!

給農民土地

季中權老人說:秀水河戰鬥前,林彪讓他帶上幾個戰士,在秀水河子北面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搞了一次試驗性士改。

當時有一種“東北特殊論”。是不是有人曾明確提出過這種論點記不大準了,怛這種精神上級是講過的,大家感覺也比較強烈。覺得日本統治了14年,搞了那麽多“開拓農場”,東北農村和關裏不一樣,好像已經資本主義化了似的。城裏人見你點頭哈腰的,鄉下人對你又那麽冷漠,和關裏反差大大,觀感不好。我參加革命前往上海讀書時演過一個活報劇,劇情是一個中國理發師在理發時,把一個日本軍官殺了。我到沈陽後第一次上街理發,心裏就膽突突的,怕那個理發師傅給我一刀。

在那個小村呆了不到10天。不到10天能幹甚麽呀,只把地主的糧食分了。可就這麽一下於,群眾就發動起來了,秀水河子戰鬥時,這個小村子出了20多副擔架。

向林彪匯報,林彪很高興:能發動群眾,這仗就能打,東北就是我們的。

老人很自豪:東北的第一個土改試點,是我搞的。

但是,當時“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這個問題沒有被提到議事日程上。而且,國民黨腳跟腳就在屁股後面追,共產黨人到那兒炕沿沒坐熱乎就得跑,也來不及表演他們的超級藝術。

現在,天高海闊,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可以盡情地表現和施展他們無與倫比的魅力了。

在永恒的日月和默默無聲的寒星下,4億中國人,3億多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們像母親撫育嬰兒一樣伺弄土地,他們的夢也離不開土地。他們繁衍生活在土地上,他們的全部生命都和土地息息相關。(那時沒有“城市戶口”,農民也不羨慕這個)他們熱愛土地,渴望得到土地——可他們沒有土地。

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是土地的奴隸。

他們沒有權力,沒有尊嚴,甚至沒有妻子兒女,主人可以隨意霸占她們,再把他們拉去看家護院。血性漢子流盡了鮮血,缺少血性的漢子和看得大多的血性漢子,就忍氣吞聲和學會了忍氣吞聲。因為沒有土地的農民,本來就一無所有,、自己都沒有。主人就是政府,主人的意志就是法律。國家朽到了極處,人民苦到了極處。在那極處的極處,是占人口80%還多的農民。

他們食不果腹,他們衣不遮體,卻修造了那麽多富麗堂皇的廟宇,供奉了那麽多儀態萬方的神仙。他們向他(她)們叩頭,他們向他(她)們乞求,乞求風調雨順,乞求天下太平,乞求恩賜一個“青天大老爺”。他們不會唱《國際歌》,他們把命、交給了本是罪惡的幫兇的神們。不管他們發沒發現這一切是多麽荒唐可笑,當他們終於到了活不下去的時候,就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呐喊,征濤怒瀾般地掃蕩大地。

中國歷史上大概可以編制一個師團的那些“萬歲”們,臥薪嘗膽,發憤立志,是為了江山,為了權勢,為了三官六院。那些揭竿而起,流血拚命的農民,只是為了土地。然而,半個世紀前,當西方人高舉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大旗,終於用這種方式結束了這種生活方式,把封建社會椎向了資本主義社會,古老的中國卻仍然重復著古老的歷史。一頂頂皇冠落地,一件件龍袍加身,渴望得到土地的人永遠一無所有,沒想得到土地的人不但得到了土地,還把渴望得到土地的人踩到了腳下。

中國只有農民戰爭,沒有農民革命。

農民生產糧食,供養軍隊、黨和國家的官僚。農民提供人力,成為維系國家機器主要組成部份的軍隊。

“得人心者得天下”。在中國,特別是戰爭時期,得人心,首先是要得農民心。龐大的農民群眾心之向背,將左右一切,並能最終左右政治家們的政治。

比之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生產方式實在原始,落後不堪。這是劣勢,也是優勢。發達國家,工業中心炸掉,海空封鎖,立刻陷入癱瘓,中國不存在這個問題。茅屋幾天就能搭起來,彎彎犁一會兒就能削一個。中國的優勢和力量在龐的農民群眾中,在土地中。只要有陽光和雨水,土地就會生長糧食,國家就會有軍隊。而陽光和雨水誰也不能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