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有著可怕信仰的人(第4/9頁)

狄仁傑雖然沒有將心中的想法如實相告,但還是決定借著這個夢境來說服武則天。他說:“以臣之見,此夢意味深長,鵡者武也,鸚鵡顯然就是陛下的化身,兩翅即為陛下的兩個兒子。現在廬陵王已被廢貶在外,皇嗣旦又遭禁於內,故而有折翼之象。倘若陛下能重新任用他們,鸚鵡必能復振於天空,翺翔高飛……”

作為帝國官場上的老油條,狄仁傑當然不會放過這樣一次機會。他翻來覆去,最後的落腳點總是能夠回到還政於李唐的立場上去。

關於太子的爭論,悄悄而來,又悄悄隱去。武則天的夢,不曾得到圓滿的答復,但是,她也不願再繼續這麽沒完沒了地探索下去了。此時的她早已明白,但凡牽涉到政治,再沒完沒了地深究下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難堪。

此時的朝堂內外卻因她的一夢而產生若幹流言,有的說女皇帝將要疏遠諸武,有的說諸武可能會再度聯手鏟除李唐殘剩的勢力。所謂李唐的殘余力量,自然是指已改姓武的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

其實在武則天的內心深處,她根本瞧不上自己娘家那幾個子侄。既然如此,她又怎能放心將自己苦心經營的帝國交與他們去經營,他們壓根就不具備皇家子嗣的資格。

如果武承嗣真的坐上了武周皇帝的寶座,以她對這個侄子的了解,他是不會對她這個姑母心生感激之情的。畢竟他的父親當年是被自己殺掉的,幾個孩子也曾經被自己折磨得生不如死。如果將來他當上皇帝,她這個先皇就別想進太廟了。

“如果立侄兒為儲君,為了穩定政權,他們肯定會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包括自己僅存的兩個兒子。到時候她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將會一個不剩。就算為了大周她願意做出斷子絕孫的犧牲,那麽武周就真的能維持下去嗎?”念及於此,武則天不由一聲長嘆。

一聲喟嘆也讓狄仁傑感慨萬千,這個老婦人在近一年的時間裏迅速地衰老了。

以前,她僅僅只是看上去像一個老太婆,而如今,她真的是年老體衰了,皮膚粗松,褶皺越來越多。盡管如此,她身上所表現出的非凡的悟性、智慧和預見力仍然讓朝中那些男性官員們為之汗顏。

3

大周君位繼承權爭奪問題雖然是因為諸多因素發展出的一種現狀,連武則天本人也始料未及,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集中於武則天與她的那些子女、侄子、所養的面首(情夫)之間交纏的感情與利害判斷上。

對於善用權術的武則天而言,她知道侄子們幫她代唐而立,掌握政權,除了圖的是榮華富貴之外,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夠獲得大周王朝的繼承權。但是他們忘記了一點,那就是他們的父親叔伯當年與武則天母女之間結下的宿怨,武則天又豈能忘懷而不加提防。所以縱然讓武氏子弟拜相,也是這邊剛拜那邊就罷了,不讓他們久握實權。

另外,縱使武則天有令兒子從母姓、大力提高母權、改善帝國的婦女地位等措施,但她卻絕非女性主義者或女權主義者。因為她只是個為個人爭取權力和享受權力的人,此外即使連親生女兒太平公主也不能輕易分享,也無意培養她為繼承人。

身為女皇的武則天雖然嚴懲兒子,甚至不惜剝奪他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但是她畢竟仍深受古代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意識觀念影響,認同母子之情是天倫,兒子是繼承香火者,是使她死後有血食的人,非姑侄關系所能比。

武則天的內心想法,正在被李昭德、狄仁傑、吉頊等人所洞悉和掌握,因此他們才能說動武則天解放和重立太子。只是這種話由被她敬重或信任的朝臣們提出,效果遠不及由被她寵愛的“二張”等面首們提出來得更好。凡人往往逃不開情欲二字,敬重又哪裏能夠比得上寵愛來得親密。

李哲(即李顯)這時候改名武哲,尋奉敕改從母姓,這樣就使武氏大家庭增添了一個重要人物。對那些武氏子弟而言,雖然與君位繼承權擦肩而過,但是政治勢力還在,他們與他表面上是一家,其實卻分屬兩系,甚至可能對姑母有“以異性為皇嗣”之怨。

如何化解王室一家兩系的矛盾,避免未來兩系子弟的沖突?武則天思慮良久,決定以調和的方式來化解。她於聖歷二年(699)七月,召集李哲(即李顯)、李旦、太平公主與武三思、武攸寧等,在明堂立誓文昭告於天地,銘之於入鐵券,藏於史館。

有禦醫私下議論,武則天的老年綜合征越來越嚴重,最明顯的是她的腿腳越來越不利索。她越來越不願意參加活動,怕老胳膊老腿碰著磕著。她的活動時間,大部分都是沉浸於張氏兄弟的美色之中。對武則天來說,何以解憂,唯有“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