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氣象(第2/2頁)

大學堂就是以講儒學為主,另外兼收並蓄,包括自然科學,農學,數學,幾何學,物理學,純粹的哲學理論,當時西方大學的一些專門學科,遼陽大學堂幾乎也都能找得著身影。

當然,在有意或無意的推動努力之下,遼陽大學堂目前還是以講儒學為主,能進入大學堂學習的最少要在遼陽考中童生,有這個資格才能到學堂去聽講,要是連童生資格也沒有,進大學堂也是沒資格到儒學聽講的,只能去學習別的學科。

這些年來,說來也是十分好笑好頑的事情,因為有大學堂和免費的書本和減免餐費的照顧,加上講學環境十分優裕,大學堂裏最少培養了過千的秀才和過百的舉人,這比起以前遼陽的軍戶子弟能進學的數據要增長了十倍有余,已經快趕上江南一個文教昌盛州縣的水平了。要知道,在南京貢院一次鄉試可能有好幾千秀才參加,甚至過萬秀才參加,在遼東全境,秀才人數也不足江南的十分之一,遼陽鎮以一鎮之力,培養的秀才是以前幾十年的數字,文教昌盛的顯著例證了。

甚至已經有好幾十個遼陽舉人考中了進士,只不過因為此前的底子畢竟打的不算太好,所以名次一般是在二甲靠後或是三甲,中了進士後一般北人都被派到南方為官,最近也是在中原地方,這些官員暫且無法成為遼陽的助力了。

當然,輿論上的助力是肯定有的,如果不是這些年遼陽在士林的名聲越來越響,越來越大,李植三人,就算窮極無聊,也會選擇在家鄉安閑度過後半生,而不會選擇跑到遼陽做無益的冒險之舉,畢竟,如果遼陽實力不夠而惟功野心又壓不住的話,很可能真的成為安祿山那樣的人物,而更慘的就是連安祿山也不如,弄的不得善終就慘了。

現在一路看來,遼陽的實力歷歷在眼,三人心裏都變得十分熱切,搞不好,就是“從龍之功”到手了。

大明在嘉靖年間頗有亡國之象,南有倭寇,北有套寇俺答,朝廷內鬥不止,奸相當權,而民間頗有民不聊生之感,最重要的是府庫無錢,弄到連皇帝修宮殿都十分窘迫的地步,官員的俸祿也經常發不出來,更不必提養兵強兵了。

要不是徐階等人在朝,胡宗憲等人在地方,又有戚繼光等天授武將,明朝在嘉靖年間會弄成什麽樣,還真難講。

經隆慶萬歷,特別是張居正十年後,庫藏充盈,人心安定,雖然這些年是連年災異,但只是皮毛的損傷,無損大局,如果不是這三人親身在遼陽,目睹遼陽鎮下各地的富足和鎮兵的強大,別人說起這事來,那肯定是要嗤之以鼻被他們嘲諷一通的。現在麽,當然是趕緊融入遼陽體系之中再說。

三人在城中問清了大學堂的具體方向,李植出錢買了一份拓印的遼陽城中的地圖,按圖索引,也不雇車,反正他們有仆役書僮提著行李,就這麽安步當車,一邊看熱鬧,一邊向大學堂的方向走去。至於沿途看到更多的鎮兵和民兵動員,看到更多的人持槍上街,看到不少無賴被當街擊斃和拿捕,更是看到整個遼陽民氣的沸騰,甚至頗有一些年紀大的老者,不曾學會用槍,但仍然是拿著樸刀甚至菜刀,自發到街口巡查,看到這三個陌生人帶著仆從經過,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用警惕的眼神看他們,直到發覺這三人是一臉書生氣,而且明顯手無縛雞之力,絕不可能是錦衣衛和無賴之後,這才無人上來攔阻和盤查打擾。

等到了大學堂門外,李植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雖然是寒冬之季,北風凜冽之時,他居然也是流汗了,其余眾人,模樣也是好不到哪兒去,各人的感受都是相差不多,一般的緊張惶恐。

“想不到遼陽武備,民風,居然是如此模樣!”

進入學堂前之前,李植的話,引起兩個同伴的強烈贊同,而看著巍峨高聳的學堂大門和沿途的幾十個進士牌坊,幾人中羊可立又情不自禁的道:“但想不到文風之盛,也是如此這般強盛!”

一語出來,三人面面相覷,此前的一點想法,自己有時候也當是笑談,但在這個時候,三人眼神深處,都是看出了那麽一點意思:文治武功,到了極盛,這豈不就是新朝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