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宣諭(第2/2頁)

事實上這些部落首領用的就是蒙古語,所以遼陽軍中的通事官能輕松翻譯。

這些頭人,全部是戰戰兢兢的連頭也不敢擡。

他們世居於此,和所有在大小興安嶺中居住的同族不同,這裏有大河,有平原,也有林地,有著豐富的出產,憑著他們落後之至的文明一樣能夠保障族人的生存,當然他們面臨著蒙古人的欺淩和壓迫,獲得的收成要上繳很多給蒙古頭人,普通的蒙古人也能隨意欺淩他們的部民,但論說起來,仍然是比居住在林中的同族要生活的好的多。

光是捕魚,就夠他們生生不息的生存下去了。

現在眼前卻是一群比蒙古人兇悍的多的大明人又來了,在故老相傳之中,明國是比蒙古更強大的國家,曾經他們也踏入過這裏,在這裏設立官廳,管理民眾,還修築了道路和驛站,但那不過是二百多年前的事情了,過往的一切只是一種傳說,他們眼中每日看到的就是驕狂的蒙古貴族和呼嘯而過的蒙古騎兵,終於在這一日,驕狂的蒙古人跑的無影無蹤,原本統治沿河數百裏方圓的蒙古人跑了個幹幹凈凈,一個也不曾剩下,而眼前的大明軍隊,就是趕跑蒙古人的強悍存在,對蒙古人他們已經是被奴役的一方,而眼前這一群比蒙古人更強大的存在,又會對他們做什麽?

或是,給他們帶來什麽?

一切只能是猜測和接受,這些異族,單個來說可能兇悍和野蠻無比,但整體來說,對抗強者從來都不是他們的強項,如果這些異族真有什麽可稱道的地方,在長達千年的歲月之中,或多或少也做出一些事情來了。

“告訴他們,”惟功的笑容很溫和,但語氣也是不容置疑:“大明會恢復在這裏的統治,會在這裏久留下去,北虜不可能再回來了。”

隨著翻譯的話,跪在地上的各族首領都是又往下趴伏的更低了一些,有一些人,連頭顱都趴在了地上。

一個膽大的頭人雖不敢擡頭,還是用蒙古語問了一句。

通事翻道:“大人,他說是不是恢復木古河衛?他家還有祖傳下來的百戶印信。”

“告訴他,不設衛,過去的印信也無用了。”惟功呵呵一笑,相信與眼前這個所謂的世襲百戶一樣想法的頭人肯定不少。

大明以前說是建立都司,但在遼東邊墻之外就是用的羈縻之法,設衛設所,印信就直接頒給有地位的頭人,說是衛所,其實還是一個個的部落,只是名義上有了大明武職而已。

國初大明強盛,北元殘余被消滅時,朵顏三衛,各部蒙古,多半都領了大明的都督和指揮印信,結果如何?

你強時,他便是你的臣子部屬,你衰弱了,就是一群惡狼。

這樣的設衛法,根本無用,設它做什麽?

況且以他的職位權力,軍事上做什麽事都沒有什麽可被指責的,但擅自立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後會在木古河衛故地等處地方設民事廳和軍事廳,分管城、堡、屯堡、驛、鋪、台、墩,本總兵官視夷種如漢,漢夷一體,不論漢民犯法或夷人犯法,一體處置,絕不寬貸漢人,亦不會因夷種而稍假顏色,壞我法者,必重處!”

清季的木古河衛沒有任何變化,在清初到中期,統治力量很強的時候設柳條邊,不準漢民到東北,結果後來中期之後才放開,後來中期之後才在木古河衛舊地設長春廳管轄軍政民法事務,惟功設民政廳歸民政司之下,處理種種民政事務,屯堡有屯田司管理,建築有建築司,將作有將作司,在此基礎上沒有必要設立大一級的民政機構,軍事廳毫無疑問屬中軍部管理,也是應對塞外需要加強台站城堡的特殊情況而設立,和野戰部隊是兩回事了。

聽到惟功的宣諭,所有頭人,均是叩首行禮,凜遵無違。

可能在此之後會因為民政廳或軍事廳的管理而觸犯到這些頭人的核心利益,會有沖突,甚至引起反叛。

但惟功絕不會退讓,遼陽鎮也絕不會退讓。

民族共存絕不是某一族的謙讓退讓可以獲得的,一法之下,各族真正平等,不能因為漢人勢大而偏向漢人,也不能因為夷種而故意打壓,當然,因為夷人弱小而故意扶持,那更是傻到愚不可及的行為。

惟功打算把民法和軍法翻成各族文字,然後在各顯要地方刻上石碑:凡遵循的,則視之如吾赤子,凡違背的,則必受吾怒火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