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淩厲(第2/2頁)

在他已經實際控制的情形下,朝廷不會為難,底下的這些文官武將更不會抵抗……在別人已經占盡優勢的情況下還選擇抵抗的話,那是十足的愚蠢。

沈陽一帶的情形是這樣,可畢竟遼陽和沈陽再重要,也只是整個遼東都司的半壁江山。

遼河蜿蜒而過,由南至北,將遼西和遼中遼東隔開,還有大淩河,小淩河,條條河流都是遼西的天然屏障,大淩河堡等城堡一路向北,經過西平堡等城堡,一路是錦州,終點是廣寧,然後再往西是前屯,覺華島,寧遠,山海關。

遼東的土地是以遼西開發程度最高,人煙也是遼西最為稠密,一半多的人口居住在上面所說的地方,將門世家,也是以這些地方紮根最深。

赫赫有名的李家,還有祖家,楊家,金家,孫家,這些將門世家世代為將,最不濟也能出副將,參將,遊擊,身上有衛指揮以上的世職,一出生就是幾千上萬軍戶的主子,從軍之後,軍功當然是最優等的記錄上報,二十來歲當上參將副將的,絲毫不足奇怪。

在普通人爬一輩子也不一定爬上去的地方,在別人要拿性命去搏的位置,這些將門世家很輕松的就得拿的到手。

比如祖承訓就是其中一個,二十來歲,才在李成梁身邊效力幾年,已經做到副將,都督僉事,這樣的位子,一般人一生也爬不到。

遼西這一塊地方,惟功是打定了主意,不到最後實力可以奪取全國的地步,絕不會踏足遼西,這裏是一塊泥濘的沼澤地,只會把他陷進去,最終消耗他的雄心壯志和實力。

現在已經差不多是時候,但仍然不是將遼陽勢力延伸到遼西的時候,現在進去的只是純粹的戰爭機器,當遼陽軍隊進入遼西地盤後,無數的遼鎮軍人窺視著,打探著,心思各異,反應不一,對很多人來說,這一支突然出現,突如其來的強軍,意味著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沿大淩河再繼續北上,沿途的軍堡和軍台,寨子,衛所村落就很多了,人煙稠密,到處都是原本驛站官道的分岔路,在遼陽往遼南等地,官道只是驛道,人口並沒有發展到出現很多繁華城鎮,然後在驛道上分開其余大型官道的地步。

不過在這幾年的經營之後,遼南已經變得十分繁華,中左所的港口每天都有商旅上岸,不僅往遼陽,也往寬甸和鳳凰城等遼南的其余地方,道路越修越好,並且加修多條通道,整個遼南已經融為一體,開始變得十分繁華富裕。

如果惟功的大規模移民計劃開始進行的話,毫無疑問,遼南的潛力會成倍增加。

左路軍以郭守約為指揮,參謀司的幾個得力的高層人員跟隨左右組成行軍參謀局,另外就是把最強悍的精兵強將配給了左路:第一營全部,第二營全部,第四營全部,加上騎兵第一營全部,還有獨立的龍騎兵加強千總部,驃騎兵千總部,獵騎兵千總部,獨立炮兵千部炮……最強的營伍和最大的火力輸出能力,足可以使郭守約打一場極為漂亮的大戰。

光是戰兵就有近三萬人,在第一波攻擊集團五萬四戰兵的序列中,左路軍毫無疑問是最強悍的。

重甲騎兵有大半個營,四千余騎,這些騎兵全部是一個戰兵配一個馬夫,配兩匹戰馬和一匹雜馬,他們的輜重沒有叫輜重營搬運,而是放在自己的雜馬身上,包括將士的鎧甲和馬匹的馬鎧,重達百斤!

另外一匹戰馬除了背人,也帶一些零碎物件,馬夫其實不是經常騎馬,而是要不停的照料戰馬。

豆料和苜蓿等食料是由輜重營的大車拉著,到一點地點就由騎兵營統一領取下發,分別由將士和馬夫來喂料。

每匹戰馬都是一大筆財富,也關系將士自己的性命,這個觀點是每天都灌輸到每個將士心裏。好在明軍這時候也沒有墮落到只給馬喂草的地步,明末時各軍鎮崩壞的不成模樣,明明要打仗了,還把戰馬的豆料拿去賣錢,把戰馬餓的皮包骨瘦,最終倒黴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