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襲爵(第2/2頁)

朱崗精神一振,趕緊回身,奏道:“臣附議。”

萬歷一皺眉,看向申時行,問道:“先生意下如何?”

申時行奏道:“臣並無異議。”

許國和石星想上前,萬歷卻斷然道:“不必再奏,張惟功回朝後得一指揮世職便算幸運,其爵著張元德先行承襲,令欽遣官立刻到英國公府傳旨!”

召對已畢,諸臣一起叩頭,然後繞過端敬殿,出文華門,又靜靜站了一會,見沒有小太監再來傳旨,這才相繼散去。

這次廷議的風聲,很快就在朝中傳開去。

對石星所謂勝負難定的話,朝中和坊間都引為笑談。

向來朝廷對北虜就是以突襲為主,大規模的打對攻,這還是什麽時候的事情了?

成祖皇帝老師遠征,北虜要麽遠走高飛,要麽避而不戰,六次北征,耗費多少錢糧,打出什麽結果來了?草原還是那個草原,無非是誰倒黴挨了刀子,再換一家繼續上位,仍然是到大明的邊境騷擾,打草谷,二百多年過去了,還多了一個土木堡之變的慘敗,除此之外,大明王師還打出什麽漂亮仗來?

戚繼光和俞大猷倒是有希望做出更多的事來,特別是戚繼光,如果真的朝廷投入重資,叫這人練成十幾萬強兵,然後交由他統帶,可能會有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局面,當然也可能是成祖年間情形的重演……北虜打不過,但也不和你打,用遊擊戰術使大明的後勤頂不住財政破產的壓力,十萬精銳在草原縱橫無敵,不過,也就是“無敵”而已。

惟功的兵再強,他難道還真的能在草原上立足不成?

那就真的是笑談了。

這樣的議論才是主流,也有少數對遼陽的潛力十分了解的人,但他們倒多半是普通人或是商人,這些人的話,向來不會被尊重和接受的。

在召對的當天,內閣有旨意傳出,由一個親臣和一個禮部侍郎親自到英國公府傳旨,將國公的爵位,交給了張元德襲承。

傳旨的時候,張元德父子幾人,包括張惟賢在內,一起叩首,泣不成聲。

這個爵位,對他們來說是失而復得,甚至現在張惟賢的權勢已經不在普通的侯爵之下,但他仍然是心中無比酸楚。

從一個眾人矚目的國公嫡長孫,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地位,突然一下子什麽都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一切都被別人所剝奪,那種滋味,外人實難想象。

對此,他們父子幾人從未放棄,一直在爭鬥,終於,到了今日張惟功自己犯了天大的錯,為了幾個什麽太子太保之類的虛銜被剝奪,奮而出兵,引起軒然大波,最終失去了這一頂公爵的帽子。

“就算他打勝仗回來,這一頂公爵的梁冠,也不屬於他了。”

張元德開懷大笑,下令擺宴暢飲,英國公府交遊甚廣,各家勛戚親臣都與這府相厚,此前幾年一直沒有正牌國公,很多與之相關的活動都停止了,這一日,張元德承襲之後,在很多人眼裏,終於是一切又恢復了正常的狀態。

這幾年張元德父子一直在府中經營恢復自己的勢力範圍,惟功遠在遼陽,舊有的勢力格局被打破,也無人阻止張元德父子幾人,至今天為止,英國公府所有的莊田和財物都被張元德父子所掌握,所差的,就是一頂公爵的帽子,現在,也終於如願到手了。

相比較大本堂和綠天小隱那一帶的熱鬧不堪,張元芳所居的梨香院,不僅冷清,甚至顯的十分破敗了。

“走了,此地雖好,卻已經不是吾家了。”

這幾年,張元芳夫妻在英國公府裏住的十分不如意,開始只是供給減少,後來仆役大換血,忠於張元功的幾乎被放逐的幹幹凈凈,不剩下幾個在府中,張元芳原本在這府裏就沒有什麽根基,也沒有幾個人趨奉於他,後來幹脆遭盡白眼,他也只是咬牙支撐了下來。

之所以支撐著,就是想惟功突然有一天回來,不至於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

在這裏,七歲的惟功也住了近十年光景,算是輕松愉快,有不少回憶的地方。

但現在是住不下去了,張元德有了國公的帽子,做事更加沒有顧忌,張元芳再委屈自己,亦不能留在此地吃人家的白眼了。

他是一心想去遼陽了,可惜,現在還看不到能有離開京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