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選址(第2/2頁)

只是這糧一賣,家裏過冬的糧肯定不足,只能想辦法再賺一些,秋天時多用野菜什麽的頂上,過冬時和春荒才熬得過去。

“好,走了!”

顧廷秀心裏自有打算,不過現在對自己大哥說還是為時尚早,所以他沒有再說什麽,只是大大咧咧的推起糧車,與乃兄一起往糧行所在的丁字南街趕過去。

顧家的二爺,當然指的顧憲成。

他請假兩個月回來探親,他是閑不住的人,也不是久能在任的苦幹和實幹家,張居正那樣離家十九年不回一次的事,對顧憲成來說實在是礙難辦到。

這一次回家,顧憲成大灑名帖,南京和蘇松常一帶的有名的官紳名士,實在是被他請了不少,這無錫城中,來來往往幾乎全部是有功名的名士和隨員,堪稱江南盛事。

事實上也就是顧憲成有這樣的能量,一般的世家子弟就算是中了進士,最多是與本城的名流和少數的外城知交同年往來,想如顧憲成這樣一呼百應,幾乎沒有可能。

顧憲成的解元和京官身份都不算什麽……他現在只是六品,而且還不是翰林,也不是在禦史裏行,京官之中,最重科、道、詹、翰,最貴翰林,開府詹事,升侍講侍讀,再主持科考,再轉京卿,侍郎,再入內閣,這是終南捷徑,起步就比人家快的多。

中在二甲以上,十幾年入閣的官員極多,在地方的三甲進士,說不定剛剛三任知縣考滿,轉為府同知,而他的一甲二甲同年,此時已經是尚書或是閣老了。

顧憲成只是六部中的主事,升官絕不會很快,他的被重視的原因,便是在他的交遊。

趙南星,鄒元標,加上李三才等在中樞的實力官員,又都在盛壯青年,彼此隱隱有結黨之勢,又多以江南籍貫為主,顧憲成本人確實也是超級牛的飽學名士,這一回鄉,一號召,自然是從者雲集,連常州知府也驚動了,特意從府城趕來,也參加了幾次詩會宴會,這樣的雅事如果地方官沒參加或被拒之門外,這“文教”兩字功勞,可是自己個放棄的,怨不得別人了。

“大哥,地方是最要緊的,我們還只是有這個打算,距離真正做起來,最少還有好些年的光景呢。所以,不要著急,從容選址,將風水布局……”

“說起來叫人頭疼哉?”顧家老大聽著乃弟的啰嗦,不禁叫起頭疼來。

顧家兄弟幾個,在風景絕佳的太湖邊上,顧憲成與高攀龍,安希範等人一並遊覽,同時,也是有一個重要的目標。

“大兄,實在難尋麽?”

“難!你這麽多要求,不能離城遠,亦不能太近,還要風景好,要風水佳,那麽依山傍水最好,現在哪裏容易找到這麽大的地方?你要知道,我們無錫現在有錢人多的是,城外靠山有湖的地方,多半叫人圈了地,要麽已經修了園,要麽正在修,或是放在那裏預備著。我們要用,就得花重金去買……我弄不明白,你現在官當的好好的,怎地弄起講學之事來?難道你要辭官或是請假家居一段時間?”

大明官員,說苦極苦,一年到頭,法定假期十幾天,真要勤勞奉公,當官十幾年也回不得家。

說閑也極閑,政治風向不和,政敵強大,或是體弱多病,或是不欲辛苦,說請假便能請假,半年一年隨意,甚至在家閑居幾年養望,只要自己得手的同黨上台了,一樣可以扶搖直上。當年的嚴嵩就是一個例子,諸如此類的人,多的是。

如果顧憲成真的有意講學,請個病假在家泡個幾年根本不會有人管他,聲名起來了,有同黨在朝中一舉薦,召還回京,仍然可以升官。

這也算是一個升官的辦法,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關系的,這一招是玩不得的。

要講學,當然要有講學的所在地方,今日一大群人出來,包括高攀龍和安希範這樣已經跟著顧憲成學習和交流的青年名士在內,就是要選一個最合適的地方來講學。這,也是顧憲成這一回返鄉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