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非聖

可以說,論儒學中的名氣和在人內心的地位,遼陽的這些名士,比如名動全浙的袁黃袁了凡,曾經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徐渭徐文長青藤先生,或是湖廣老名士宋堯愈,加在一起,在真正的儒學生員心中,都是比不上一個李贄名頭來的更大更響亮,更叫人重視。

原因很簡單,上述各人雖然名氣大,袁黃也頗有著述,但全部都只是舉人或秀才的身份,在讀書人心中,沒有進士及第的人談學問,當名士,始終是有一些叫人無法服氣的地方。

真正大聰明人,講談學問,首先自己得成為進士。

沒有這個招牌,就真的無法使人心服口服。

什麽前七子,後七子,當世真正的儒學領袖王世貞等人,都是有這麽一塊招牌。八股固然是敲門磚,但確實也是要真正打磨出一批人才出來,能做成八股的人,不論是詩、詞、歌、賦,或是寫曲子,戲文,樣樣都能,因為在考八股的時候,這些基本功已經融在了骨子裏頭,基本功之紮實,那是沒有話說的。

當然,把真正聰明人的才智全用在這樣的東西上頭,本身確實是嚴重的浪費,所以只要拿敲門磚把門打開後,就沒有哪一個還抱著八股不放的,李贄這樣的海內名士,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贄還不僅僅是自己遊學,他寄寓各處,都是名儒大臣的家族之中,每當講學,從者甚多,現在他在麻城講學,學員最多有數千人之多,這還是在張居正禁止講學的高壓之下,如果這些年不是禁止講學,恐怕李贄的名頭還要大上許多。

而且他是心學泰州學派的嫡傳,心學在大明雖然遠遠不是統治學說,但也是理學之外的第二學說,影響十分廣泛,最重要的就是心學傳人有不少高居廟堂……純粹的江湖學派是不會有吸引力的,只有在廟堂之上有一定勢力的學說,才會廣為流傳,並且成為正經的學派,慢慢流傳下來。

心學能在大明崛起,並且流傳到清季,甚至在八國聯軍之時,還有理學傳人和心學傳人之間的鬥法,說來可笑,但也是不移的事實。

李贄現在就是心學的一面旗幟,在何心隱死後,李贄一面紀念這位良師摯友,一邊自己開始潛心冶學,不僅講學時門徒甚多,他的幾本著述,流傳也是甚廣。

這樣的一位人物,不僅僅是普通的名士,而是一派學說的代表,是一面旗幟,是正經的學問宗師,哪怕徐渭名氣再大,在這上頭也是不能比擬的。

“既然是卓吾先生,學生告辭。”

李贄雖然是大宗師,王鐸等人,卻都是理學一脈。

大家學識不同,自然也沒有更多的話可說,王鐸等人勉強一揖,便是告辭離去。

“此人來了,遼陽自此多事矣!”

走出不多遠,王鐸喟然長嘆,這一次風潮,居然引來了李贄這樣的人物前來遼陽,這是何等異數,但以他的學說名望等級想要對抗李贄亦是不可能之事……剛剛已經有不少生員向李贄問好致意,泰州學派也是統治學說之一,李贄本人的人脈其實也不壞,如果李贄有意在遼陽講學的話,恐怕比麻城講學還要轟動的多。

李贄在內地講學的區域,一個縣自大明開國可能有過百的舉人,幾十個進士,文風昌盛,對他這種大名士的抵抗力也相對強一些,象遼東這樣的地方,二百多年就沒有象樣的儒學宗師出現,一個衛連民戶好幾萬戶十幾萬戶,等同內地大府強州,但開國至今可能就幾個進士,幾十個舉人,北方文氣原本就弱,在太祖高皇帝時因為南北榜之事還開過殺戒,就算太祖扶持,北方畢竟經濟已經遠不及南,文教之事與經濟息息相關,非人力可以挽回,就如盛唐和北宋時,經濟中心在北,自然文教也在北。

李贄一來,遼陽儒學的分裂也是勢所必然,王鐸的哀嘆,自是由此而發。

“只能寄望於廟堂之上了。”李珍也是十分沮喪,剛剛他看到周永泰和王政和等人含恨離開,說明地方文官勢力已經無法壓制惟功,只能寄望上層,當然他們也沒有明白過來,地方的行動其實來自上層的授意,地方無力,上層也是沒有辦法的。

一場大型集會,就是這樣和平的過去,除了被逮捕的幾百個倒黴鬼之外,進城鬧事的普通民戶和佃農們被放走了,在他們離開之後,相信會在短時間內,做一個十分明確的選擇。

整個遼陽,就是在被惟功用這樣展示肌肉的辦法穩定了下來,一場絕大的風波,最少在遼陽這個層面上,已經被惟功破解,而廟堂之上,失利似乎暫且無可避免,而惟功心裏也明白,真正的角力較量,應該是剛剛開始。

……

……

“卓吾先生,能夠大駕光臨,這是遼陽之幸,也是我們整個遼東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