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工匠(第2/2頁)

在這個時代,卻沒有這種意識感,更多的是鄉籍和宗族,同鄉不如同族,宗族才是聯系人的紐帶。

這種狹隘的小農經濟下才會有的產物,那是一定要鏟除的。

以後遼陽鎮會立大忠烈祠,祭祀所有因征戰和公務而死去的人,不論是哪一族,哪一姓,公祭之下,一視同仁。

而每個屯堡和每個軍營也會有這些東西,這倒是和後世軍隊學的,伸手就拿來了。

這種創意,打死張用誠加孫承宗都想不起來,所以惟功的威望,就是在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裏慢慢豎立的越來越高,叫人覺得高山仰止了。

雖然張用誠介紹的熱鬧,其實這些建築多半只是一個樣子,比如大圖書館,也就是剛打好地基,這館可是三層,這年頭又沒有混凝土,只能用米漿勾勒,將磚一層層固定好,所以有的時候想快也快不起來。

在惟功一行人參觀的時候,做活的匠人頭目都跑了過來,一個個笑呵呵的向惟功請安問好。他們有不少是後續從京城過來的,在京裏時沒少和惟功見面,到遼陽後還是頭一回,問好的時候,自然而然有一種親切感。

這工匠裏頭有不少都是惟功從工部要來的,工部對匠人就是和軍戶一樣,世襲制度,不準改職業,不準擅自離崗,做的牛馬活,吃的是雞食,這樣的制度之下想叫匠人好好幹活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有嚴刑酷法也不行,想叫匠人搞技術革新,精中求精,更屬做夢。

倒是惟功視這些匠人,好衣好食,月餉充足,不僅是金錢上厚待,在人格上也是充分尊重,順字行的人,上上下下,都對這些工匠十分尊敬和照顧,趙士楨這個正經的朝廷文官,也是從來和他們商量著做事。

若不是這樣,順字行怎麽爆發式的做出了那麽多好東西?

“諸位辛苦了。”惟功笑容可掬,對這些匠人他向來如此,回首對張用誠就吩咐道:“回頭晚上給師傅們加菜,殺一頭豬。”

大匠們最多不到三十人,去掉豬身上的零碎,一人兩斤肉沒問題,當下都歡喜不禁,大聲致謝起來。

“酒只發一壇子,喝多了誤事。”

再看看四周不停舔嘴唇的小工們,惟功笑著揮揮手:“其余人等,五十人一頭豬,加幾只雞,一壇酒。”

這陣子天很熱,這些小工軍戶為多,吃苦吃慣了,倒也不以為苦,只是有酒有肉,這樣的東主卻是頭一回見到,而這樣的大官,更是夢裏也不曾遇到過,聽了這話,所有人都歡呼起來,聲響之大,連官道上的行人們也驚動了,不少人在道左站著,往這邊不停的張望。

“最近的村莊有幾個?”出堡的路上,惟功向張用誠問。

“這邊是定遼中衛和後衛的地方,遼陽城的安定門外到自在州一帶,是定遼左衛和右衛,這附近麽,最近是三裏外的一個千戶所,十個百戶所占了十來裏地方,再過去就是海州衛的一個千戶所了。”

“嗯,遼東地界,還真是地廣人稀。”

明末時已經是人口大爆炸了,象山東河南那些地方,一個府就有大幾百萬人,濟南這樣的省城也有百萬人口,蘇州南京也有百萬左右,整個大明人口應該在一億五千萬到兩億之間,但東北這麽大的地界才幾百萬人,也就跟河南一個大府差不多,遼陽雖然是鎮城,遼南還有出海口,但人口仍然沒有發展起來。

這也是說明,軍戶制度為主之下,生產力和相關的一切有多麽落後。

“也好。”惟功笑笑,對眾人說道:“一張白紙,才好作畫。”

眾人都是一臉迷糊,孫承宗若有所悟,笑道:“大人的奇思妙想,真是層出不窮。不過遼鎮這裏到底不算一張白紙,已經有一些勾勒,還有幾點墨水拋灑了下來。”

“無妨。”惟功無所謂一笑,意態昂揚的道:“墨點就鏟了他,勾勒的地方我會重新畫,這一番天地,到底要在我手中,變個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