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萬世

遼東這裏土地的條件是遠遠超過西北,但因為軍戶貧苦,沒有生產的欲望和擴大生產的能力,所以畝產來說,也不比西北強過太多。

而真正值得一提的就是江南和湖廣兩地,在湖北,畝產最高能達到六石一畝,江南平均也有三四石的收成,不僅是如此,很多地方是一年兩熟,除了自然條件優厚外,江南充裕的人力,水利資源充足,加上地方風氣的勤勉才有這樣的高產。

每到秋季,不少江南農民自發的翻塘挖河,將淤泥挖出來蓋在田畝之上,這樣一年下來損失的地力又彌補了回去,不象遼東這裏,有幾十畝地也不能年年種,種一年歇一年的情形比比皆是。

孫承宗對這些事情算是有一些研究,惟功一說他便明白過來,看來遼東的這些屯堡要走江南和湖廣的道路,也就是高產之道。

這樣一來,用的農具當然要多,而且人力也要足,還有一點,孫承宗道:“大人,恐怕所需耕牛也是極多。”

“屯堡不僅種地,也要養豬,建雞舍,放羊,放牛,幾年之後,牛就不少了,現在牛不夠用,拿馬先頂上。”

“馬?”

“嗯,用馬來耕地,開原和廣寧馬市,我們都會派人去買馬。”

不是所有的馬匹都適合當戰馬,性格,體重,耐力,另外還有長期的訓練,合格的當戰馬,不合格的就是雜馬,挽馬,不過馬匹用來耕地的在大明還真是沒有。

這也是中國向來缺馬的原因,在同時期的歐洲農民用馬耕地正耕的歡實,馬耕比起牛耕來絲毫不弱,甚至有不少長處,在歐洲很多地方,馬耕其實比牛耕更受歡迎。

不過這一層惟功不打算說明,否則太具沖擊性,孫承宗不一定好消化。

至於挽具,當然是趙士楨這廝的責任,否則惟功這些年豈不是白養他了。

“這樣一來,我們要準備近三萬壯丁,養活六千戶人,保守估計,最少也是三萬人左右,大人,用誠,這真是大手筆啊。”

惟功道:“愷陽,我們要叫全遼的軍戶看到希望……”

遼東是不缺屯堡的,商屯,民屯,軍屯,如果按以前的路走,給軍戶真正分田都很難叫遼民有種地的積極性,更不要說涉及到農具和牧畜使用的分配,水利灌溉的分配,肥料的分配等等……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使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象一個虛弱的胖子,千家萬戶積累起來的財富不如一個工業化的小國,在這個時代,西方已經開始大航海時代幾十年,占領了整個南美,觸角伸到了亞洲,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已經被殖民,在中國也占去了澳門和台灣,日本也有大量的葡萄牙商人,論及財富,西班牙人掌握集中利用的財富已經在大明之上,他們獲得了海量的金幣和白銀,中國中央政府到目前為止一年的白銀收入才三百萬兩,這對比歐洲已經很落後了。

大航海時代徐徐開啟,國力的競爭大明已經落在後頭,還有內部的種種威脅,惟功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無比沉重,在遼東這個合適的地方開展大農莊經濟的地方,又何必拘泥於小農經濟時代的發展模式而不變?

他可以奪取所有衛所武官的土地,重新分配,然後通過種種獎勵政策,激發軍戶的熱情……也不過就如此了。

就算恢復洪武和永樂年間的收入又如何?與他想做的事情相比,那麽一點收入實在是不足掛齒啊……

眼前的機會實在太難得了,可能在五年到十年之間,他會在遼陽不挪窩,只要能頂住李成梁的壓力,遼陽到海蓋,寬甸,遼中和遼南這一大片地方,擁有千萬畝以上的土地和天然良港,還有鐵礦,鹽池,一切物資應有俱有,一個穿越者還能抱怨什麽,還應該抱怨什麽呢?

在大農莊之下,遼民被擰成一股繩,不以小農分散地塊,統一水利,肥料,畜力,在這種模式下,畜牧業也肯定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更為可貴的是,也可以發展養殖業和經濟作物……

仿佛是感受到惟功的決心和強烈的信心,孫承宗終於點頭道:“既然大人信任,學生敢不從命?只是怕力有不及,還需大量的人才襄助才是。”

“人才是重中之重。”惟功道:“我們回去後將成立教育局,設勸學處,小學處,中學處,職校處等幾個部門,搭起台來好唱戲,農學,醫學,將作,都將成立學堂,不過最要緊的就是小學和中學,那是根本,有了大量的小學生,才有相當的中學生,有中學生,才能有大量的職校生,相輔相成,少了哪一塊也不成!”

孫承宗會意道:“小學就是初等,中學就是中等水準?”

“小學比我們的初等要強一些,畢竟學制有四年,挑六歲到八歲左右的小孩入學,畢業之後,應該識字在兩千以上,算學要入門,略懂自然科學,到中學後,學幾何,算學,統計學,還要學兵學,農學,不過職業方向的學問只要入門就可以了。學制為兩年,畢業後可以授職就業,也可以到職校深造,職校傳授專門知識,一旦能畢業,待遇自然非中學程度可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