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屯堡(第2/2頁)

孫承宗是那種不怕事多,也不怕做事的性子,惟功對他十分欣賞,聽了這話,卻搖頭道:“這些課程並不是純粹的儒學,先生去教也浪費了大才。”

“學生本人倒無所謂,便是農學,其實也頗有興趣的。”

“提起農學,用誠這麽晚不睡跑到這裏,倒不是完全看愷陽你教學生的……”惟功扭頭問道:“現在是什麽時辰?”

羅二虎答道:“二更初刻。”

“哦,倒還早,我們去我的房間裏談。”

這麽晚還要說公務,孫承宗知道全大明也沒有哪個當官的有這般勤勉,文官不必說,武官裏更是絕無僅有,他心裏暗暗敬服,惟功這個年紀,能自制如此,勤勞如此,真真是勛貴子弟中的異數。

若非如此,也不會有這般成就了。

待到了惟功房中,孫承宗洗了臉和手,一邊洗一邊笑道:“大人叫人用這石膏粉制成筆,初用不習慣,用多了用來講課倒是真的方便……”

“愷陽要是喜歡,回頭叫人送你幾箱,這東西不值什麽。”

“那要多謝大人了。”孫承宗笑道:“我想叫人送一箱回高陽,族中子弟貧寒者甚多,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筆和墨,當然,紙更貴。”

當時造紙不易,所以浪費紙是很可惡的惡行,甚至神怪故事裏編出不少段子來恐嚇不惜字紙的人,惟功這裏的小黑板和粉筆,對孫承宗這樣有志於學,並且家族中不少家境普通的讀書人來說真的是一樁不大不小的福利了。

當然,指著這東西練毛筆字,還真不如用柳枝在沙盤裏寫……

“用誠,我想你打算叫愷陽兄來掌屯田處?”

“是的,難逃大人洞鑒!”

張用誠欠了欠身,談到公務,他略顯隨意的神情就不見了,畢恭畢敬,如臨大賓。

“屯田處負責屯堡建設和日常管理,當然還有水利建設,良種選配等物,屯民的月餉發放是財務處的事,訓練是軍訓局,教育歸教育處,所以屯田處孫先生可以抓的起來,以孫先生在農事上的了解,想來能夠勝任。”

在張用誠說話的時候,孫承宗並沒有接口,只是靜靜地聽著,待張用誠說完,惟功便接著道:“這麽說,下設管理屯民日常工作的屯務科,管理戶籍等雜務的戶政科,再設一個水利科,怎麽樣?”

“我亦是這樣打算……孫先生怎麽看?”

“先別問他……我問你,人才怎麽選,給撥多款子,怎麽將架子搭起來?”

“撥款來說,屯務是最近的重中之重……遼陽四周,我們已經踏勘過了,因為鏟除了定遼前衛和左衛的指揮使,他們的土地全部沒收,加上很多無主荒地,還有我們打算購買的土地,初期打算建三十個屯堡,每堡五千畝地,共有地十五萬畝,這地多半是在遼陽西南展開,抵蓋州和牛莊驛為止,多半是旱田,靠近牛莊方向有一些水田,不過數目不多。每堡用軍戶二百戶,丁八百人。”

“丁八百人種五千畝地,是不是多了些?”

孫承宗在這種事上還算是個行家,自小的經驗不說,成長之後,他也是有意於稼穡之道,所以不象一般的讀書人提起農事上一竅不通,在聽到張用誠的話之後,他感覺用丁有些多了。當時的中國除了江南之外,平均有地並不少,象遼東鎮有地在四千萬畝到五千萬畝之間,平均是一丁十畝以上了。

“愷陽兄知道江南人是怎麽種地的?西北又是怎樣種的?遼東這裏又如何?”

孫承宗道:“大人的意思是要深耕細作?”

在當時的中國是典型的小農經濟,種地的條件也是根據地域來進行,象西北特別是陜北地方,水土流失嚴重,一畝平均畝產不到一石的時候很多,所謂越窮愈窮,農民的困苦後世人很難想象,不僅沒有牛和馬這樣的牧畜,連象樣的農具都十分缺乏,在陜北和雲南的很多地方仍然使用石犁犁地,這樣一來,深耕細作就很難辦的到,而且也缺乏理論知識支持……中國的士大夫,用心農事的極少,就算有少量古人的農書,沒有大規模的推廣普及也是白搭,只存在少量士大夫的書架上,農民種地的水平有時候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是退步了。

就象是口口相傳的匠技,唐人能打造的橫刀和陌刀,在宋朝就失傳了,因為大規模的戰亂導致技藝的失傳和退步,種地也是一樣,可以說明朝西北的農業水平,從畝產到耕作技術都遠遠落後於千年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