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人禍(第2/2頁)

惟功皺眉算了算,道:“好重的負擔!”

五十畝田,一共交二十四石,一石一百二十斤,近三千斤的田賦,如果是擱後世,也就是二畝地的出產,但在大明遼東,平均每畝也就一石到兩石的畝產,軍人要將自己當牛做馬耕作出來的出產,最少一半交上去。

還不止如此,軍人還要免費上交屯草,還有制作軍器的任務,遇到班操之時還要自己備裝備去京師班操上值,有時遇到修城墻,修帝陵大工,一去半年一年不得回。

這樣的負擔實在太重,自宣德之後,逐年遞減,但每次遞減過後,反而負擔更重了。

說到這裏,孫承宗也不免搖頭:“這裏頭最要緊的就是一宗,賠納屯糧。不論荒年災年,不論土地好壞,一律要按規定征納糧食,所以自成化之後,屯法日壞,指揮到千戶等各級武官大肆侵占屯田,同時又拒不納糧,而將原應所納屯糧,分攤到自己名下的軍戶頭上,屯軍迫於屯糧,被迫四處逃亡,於是屯法日壞。這還是宣大薊鎮一帶的情形,我們遼東軍戶不準逃亡,管理很嚴,而屯法也早就敗壞,所以軍戶十分貧苦,尤其是以屯田軍人為重。”

遼陽城中的軍戶是駐防為主,所以雖然困苦,倒也還過得去,屯田軍人就是純粹種田的倒黴蛋,種田不說,各種勞役還不輕,比如萬歷九年他們不僅要上交屯糧,還得替自己的百戶和千戶上交,再替指揮使上交,多重勞役之後,還規定他再上交兩千斤屯草,然後再交一具鎧甲,五支槍頭,隔年再叫他做五柄弓箭,不合格者就會被嚴罰。

“是故,遼東都司之下的軍戶,勞役太重,無力深耕細作,產量自然上不去了。而且,肥料不足,水利不修,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天時不重要。”周晉材黑著臉道:“要緊的還是人禍。”

“對嘍,就是人禍。”

此時已經往東南奔出十余裏地方,放眼看去已經絕少民居,只有隔著數裏開外,會有一座規模不大的村莊出現在眼前,多半是茅草覆頂,夯土為墻,所見的軍戶都是衣衫襤褸,鴛鴦戰襖都當家常衣服穿,十年也不換一件新的,自然就是破爛不堪,根本不能遮體了。

還有一些年邁女人,頭頂抓髻,發絲散亂,面色黑黃,身體臃腫不堪,身上一襲布裙,穿的條條縷縷,看到大隊騎兵經過時,目光茫然散亂,就算衣不遮體也不以為意。

當看到大隊穿著紅袍的武官經過時,那些軍戶全身戰栗著跪在地上,很多人雖然是三四十歲的壯年,看起來就象是五六十歲的風燭殘年一般。

長年累月的辛苦勞作,侵蝕了他們的健康,用生命之燭早早熄滅的代價苦撐下來的,便是下一代繼續當牛做馬。

這個時代,哪怕是湖廣閩浙一帶最普通的農民,過的也是比這些軍戶又強得多了。

惟功心中,一片酸澀,甚至是苦澀之極!

這些遼民,支應軍隊,捍衛邊疆,日子過的如牛馬一般,幾十年後,女真興起,殺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將存糧不足五鬥的所有遼民家庭都一掃而空,五百五十萬的漢人,在女真人入關後只剩下五十萬人,廣袤的東北大地,只剩下一群苟活著的人形人物而已。

遼民,太苦了。

“來人!”

當惟功看到有一群幼童也學著大人,跪在田壟邊上時,他忍不住停住了馬。

張用誠和周晉材等隨行人員,也都是紅了眼眶。

他們就是一群無衣無食的幼童成長起來的,所幸少年時遇著惟功,一生際遇得以改變。不過,人總是忘不了自己的出身,一看到這些孩童,自是想起了童年。

侍從室的人趕緊奔上來,惟功看了看,問道:“誰帶了散碎銀子或是銅錢?”

一個總務的人趕緊將身上的銀袋遞了過來,惟功瞧了一眼,裏頭有大大小小的銀角子,加起來總有十幾二十兩。

旁邊的人也在掏摸銀子,惟功搖頭,沉聲道:“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給也給不過來,這裏給這些也盡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