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人禍

“收成不好啊。”騎在馬上,看著路道兩邊的麥地,惟功眉頭緊皺,感覺心事重重。

此行的目的地和終點是金州衛和金州衛中左所,也就是後世的大連地區,是典型的半島地形,從遼陽出來,三十裏到鞍山驛,再三十裏到海州的在城驛,然後就是接近百裏地方,抵達蓋州,再過兩個驛站,抵達復州,再折向東南,是金州,過南關,抵中左所,那裏就是後世的旅順,天然良港。

原本是打算先去寬甸,現實卻無比殘酷,寧遠店廣寧店現在一下子被截斷了,今年一年最少有二十萬以上的損失,明年還得加倍,而遼陽鎮現在的雄心勃勃的擴充計劃需要大量的銀錢……按惟功的計劃,是真正練出一支強大的精銳來,額兵最少四萬人以上,就以明朝營兵那個稀爛的水平,一年最少也得八十萬石糧,一百萬以上的豆料,六十萬以上的餉銀,而惟功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都遠在普通營兵之上,一年所需銀兩,耗費的糧食都是天文數字,所以他要屯田,要趕緊開通海上貿易的通道,復州和金州之行,勢在必行,而且必須加快和趕緊。

“是不大好。”在場的幾乎沒有一個懂得稼穡之事的,張用誠在內的所有人,大家都是在京城長大的,就算有在外地長大也是半大小子就到了京師,然後入順字行,加入舍人營,要麽是流浪乞兒,要麽也就是京衛子弟,誰種過地?就算是宋堯愈等老夫子也是一樣,他們都有秀才或舉人的功名,手不提四兩,地裏的事誰也沒管過,這個時候叫他們說出一二三四五來,根本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冷場了一小會兒之後,終於有個清朗的聲音答了話,惟功原本沒指望有人回答,聽到聲音,扭頭去看,但見一張布滿大胡子的國字臉,正在向自己微微笑著。

“好的很。”惟功大喜,面露歡顏,笑道:“這一路上,終於有人可以指點我了。”

孫承宗也是歡喜,他現在掛在侍從室的參隨處,還沒有具體的差事,他是個閑不住的人,這陣子就跑在總務處裏頭打雜,參隨處的人分兩塊,一部份是正經的遼陽鎮的參謀,另一部份是延請來的夫子師爺,由宋堯愈領著,孫承宗這個正經的有功名的人跑去打雜,那些夫子們也瞧他不過眼,這陣子孫大胡子算是兩邊不討好,他是新手,總務的人嫌他煩,參隨的人又嫌他掉價,這一次看來總算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了。

在家時,孫承宗可不是那種只讀書不管世務的人,經濟之道也頗為留意,而且高陽孫家雖然是小康之家,卻並不是豪紳大富的巨族,所以耕作之道,讀書子弟亦須留意學習,孫承宗在遊歷邊關和在京師學習一段時間後,在家耕讀十余年,對稼穡之事,算是通達了。

當下邊談邊說,將路途兩邊的田地收獲情形向惟功解說清楚。

遼陽地屬遼中的平原區域,這一塊地方,沃野千裏,平原多而山地少,但土質和關內的並無太大差異,若是往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兩側,松花江兩側,遼河的分水嶺地區去,不僅水網縱橫,而且土地的地質是難得的黑土區域,不僅在中國絕無僅有,整個世界上也不過就只此三塊,黑土的肥力驚人,適合麥子,大豆等各類植物生長,可惜的是,這些地方現在多半不在大明的掌握之中,而是在邊墻之外。

眼前的土地,其實地力也很不錯,主要是遼東平原地方也是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並不算大,象北直隸地方,良田被占的差不多,普通的百姓只有三畝五畝地,或是江南一帶,有兩畝水田也算好過的中等人家了。

地多卻不高產,不僅是旱田低產,就連不少靠近水邊的水田也並不高產,整個遼東的出產,也就高於西北,宣大,遠遠不能和北直河南山東的民田相比,更不必提和湖廣江南這樣的高產地區去背經了。

至於個中原則,當然也是十分復雜,好在孫承宗下過工夫,說起來毫無滯礙。

“遼東的情形,和內地是決然不同。”孫承宗對這些事情,侃侃而談,確實展現出了不俗的一面,連惟功也是感慨,歷史名人能成就其一生功業,最少在青年時期已經做出了與常人決然不同的努力了。

“屯田軍人,是官給農具,耕牛,不得擅離,每軍給田五十畝,租十五石,以指揮,千、百戶為田官。都指揮為總督,歲夏秋二征,以資官軍俸糧……這是洪武五年的事。再下來,是洪武三十五年時,規定每軍田一分,亦就是五十畝,然後起科納正糧十二石,余糧十二石。”

惟功打斷孫大胡子,問道:“什麽是正糧,什麽是余糧?”

“正糧就是收儲衛倉,聽本軍支用,相當於每月一石的旗軍口糧。余糧十二石上交,用做本衛官兵俸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