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農莊(第2/2頁)

此前的話,眾人都不大放在心上,因為都打定主意,不去這個什麽屯堡,固然現在失了家園,但還是要想方設法,留在城中才是。

然後最後一句,立刻引起了全部人的注意力。

“太祖年間定制上交子粒,弄的大家沒有余糧,更不必說攢錢買牛買田,我們當然不會如此,屯堡一入,最少三年或五年,種的田或養豬養雞,甚至放羊,放牛,根據不同的活計,每日領不同的工錢,我們打聽過,在城裏扛活賣力氣,一日所得不過兩分到三分銀子,一個月才一兩不到的錢,這錢要拿來買糧買米,將養一家老小,一年到頭,實在落不下什麽……”

當時的物價縱然不高,不過一個月不到一兩的收入,也就是勉強不餓死,細糧是肯定不要想了,除了逢年過節吃頓白面,平時只能是雜糧主打,當時的東北和山東的飲食習慣基本相同,一年的吃食,一半是麥子,一半是各種雜糧,兩者混雜,有時還得加點野菜,這才將就著填飽肚皮。

山東那裏已經是人煙稠密,東北這裏,實在是沃土千裏,眾人溫飽尚且不能解決,用後世流行的話來說,只能是“體制問題”。

提起這些話來,眾人都不心酸,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很多人從落草就吃雜糧野菜,辛辛苦苦到死,也還是雜糧野菜。

酒肉倒是有,那是有錢人的,甚至是遼陽城中不多的民戶們能享受的,他們這些軍戶,也就只能是吃雜糧野菜的命。

“到了屯堡肯定不能這麽著,我們大帥的意思是要叫大家過得更好一些,你們的祖宗是為朝廷荷戈執鋤,為大明開拓了這遼東邊疆,鎮守北虜和女真諸部,都是正經的血汗功勞。是以自此之後,大家的日子該好過起來才是……所有入堡的男丁,每月的月錢是一兩八錢,月支糧二鬥,每三月給布一匹,鞋兩雙……”

“啥?一兩八?”

“俺沒聽錯吧?”

“這不是和家丁一樣的月餉?支糧和布匹,鞋子,都一樣?”

“人家還沒有說完,快住嘴。”

話確實還沒說完,不過說到這裏已經是投起一塊巨石砸在了水池之中,驚起了池蛙一片,在場的人們,真的很難徹底平靜下來。

遼東的家丁,功成名就的有一類,就是李平胡和李寧這樣的,官拜副將參將,遊擊等官職,擁有大量良田和軍戶仆役,一類是普通家丁,餉銀就是這一兩八,另外其實還有不少隱形的好處,比如發給馬匹的豆料,臨時派的可以貪汙的差事等等。這些家丁,雖然不在軍籍之中,但朝廷承認其存在,月餉都是由朝廷發下來,是正兵的一種補充。再有一種,就是沒有月餉,將領給其事做,給其田畝養活家小,遇到大規模的戰事才會征調,由朝廷發銀子下來給月錢和安家銀子,這是第三種家丁。

眼下遼陽鎮開出來的條件已經是第二種家丁了,雖不能和那些起居豪奢當了武官的大家丁相比,但已經比第三種還強一些。

“有人說得不錯,這就是遼東家丁的餉錢,人家當兵打仗拿命去拼,是有這麽一份銀子,你們只要在屯堡種地,按月結銀,一分一厘也少不得你們的。但你們要將地種好,種好的,額外有獎,種不好的,便要受罰了。”

“怎麽種好怎麽種不好……要是老天就不下雨呢?”

“具體的細則會有,若是下冰雹砸死了莊稼,一粒麥子收不上來,這銀子也照樣發給你們……若是不信,先幹幾個月再說。”

這就是惟功的屯堡制度,算是大明朝的集體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