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農莊

這邊還在議論著,通事局財務處的人已經在大聲講解著剛剛張貼好的布告了。

內容很簡單,遼陽鎮要大舉擴兵,在遼陽附近招募大量的新兵,同時也自然需要大量的軍需物資。

遼東都司在成立之初,所有的糧草都是由海路過來,自江南到天津,再過海送到遼東,後來二十五衛設立,遼東自行屯墾,八分種地,二分守備,不僅糧食自用足夠,還有大量余糧支應前方軍隊,奴兒幹都司就是在這種富強的情況下不停的擴張後設立的。

不過這種富足強盛的狀態只限於洪武年間,在明太祖強力統治和鐵腕之下,遼東都司仍然不可避免的崩壞,朱元璋的苦口婆心和剝皮實草也擋不住武官不停的侵占軍戶的土地和人力,等到了永年早年,奴兒幹都司就不得不廢除了,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力是無法維持那麽龐大的國土,無法維持軍事存在,那數千裏長的驛道和軍衛就不得不撤除,沒有軍事存在的都司自然也就毫無繼續保留的必要了。

現在的遼東都司已經再次無法自給自足,供給遼鎮的大量軍餉銀兩,軍糧,豆料,軍需物資,已經不再是由海運,而是從陸路山海關,一直不停的源源不斷的運送進來,軍戶貧弱,根本無法負擔遼鎮常年的做戰任務,特別是遼鎮多騎兵,論馬匹數量其實已經是九邊重鎮的第一,帳面上是不及薊鎮多,但遼鎮將領多家丁,多私兵,馬匹未曾計入軍鎮之內,所以實際來說,遼鎮第一。

這麽多騎兵,消耗驚人,一個雙馬騎兵,一年的消耗最少是五個步兵以上,而遼東都司十分貧弱,根本就負擔不了了。

最關鍵之處還是李達說的,軍戶等於奴才,卻在吃穿用度上還不如當人家的奴才,荷戈執鋤,一邊衛國,一邊種地,所得所獲,交去子粒,所剩無幾,雖雲軍戶,實為農奴,根本不能如內地百姓那樣,遇到好的年頭,能購置農具,牧畜,擴大生產,善為積蓄,所以遼東都司下的軍戶,一年比一年窮困,而人身還不得自由,上官任意打罵,淩辱。

在城中居住的衛所軍戶,境況還算是好,叫他們到城外去什麽屯堡,一想起普通軍戶在外種地受的苦楚,能留在城裏的當然還是城裏好。縱使無地,好歹扛活幫傭,總能活得下去。

這一點,遼陽鎮當然也是想到了。

想要在遼陽乃至整個遼南落地生根,如何著手進行,這不是搶幾個衛所指揮就能辦得到的。底下的勢力,盤根錯節,你不能將所有的百戶總旗全換成了自己人?

一個衛所指揮使,兩同知,四僉事,十千戶所十個千總,還有副千總,上百個百戶官,幾百個試百官,還有冠帶總旗,總旗,小旗官……加上考中舉人進士的少量的官紳世家,還有商人世家等等,這些可不是換幾個指揮就能了事的。

如果惟功是從遼南或遼中廝殺起來,一路到得如今這位置,這些倒不是什麽太大的麻煩,但他只是從京裏過來的外來戶而已,除了四千多將士和順字行外,別無可倚仗之處。

惟今之計,只能想辦法在地方豎立起自己的基業,慢慢兒的將原本的擠垮,舍此之外,別無他法。

屯堡,便是一個開始的先手,對惟功的種種打算,當時參與秘議的人,也惟有敬服二字而已了。

“屯堡,是專供我們遼陽鎮而設,朝廷當然會撥給錢糧,但我們鎮帥自有打算,也想麾下將士能過的好些兒,所以設立屯堡,算是本鎮公中的福利。從遼陽城為核心,地域是一直到南到海州,西到牛莊驛前,北到河套,東到沈陽中衛前,這一大塊方圓數百裏地方,原本也就是定遼五衛的地盤,現在我們耕作,將養本鎮將士和家屬,正合其宜,是不是?”

這個人倒也有趣,一邊說,還一邊詢問,這邊軍戶們當然瞠目結舌,不知道怎麽答是好,倒是一邊的鎮軍們聽到家屬兩個字時,無不臉露怪像,或是哈哈大笑起來。

“你們別笑。”這個財務處的人也是妙人,回頭扮個鬼臉,笑道:“大帥在這裏可能好幾年,你們一個個要麽快二十,要麽過二十了,怎麽著,打算三十再娶親?”

這話說的,眾人無不贊同,但公然宣諸於口,倒也不怎麽好意思……跟著惟功出京的人,自然是權衡再三……要是打算留京過舒服日子,當然也就不跟著出來的,既然出來了,也就做好了短期不回京的打算。

如果不是考慮這些東西,當初舍人營的六千多人,怕是全部都跟了出來。

“剛剛是對我們遼陽鎮的說明,以資證明,我們並不是沒有通盤的打算……下余的就是對你們的……屯堡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忙時當然沒有話可說,閑時也可以做些匠人活計,做一日,得一日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