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退進(第2/2頁)

“這樣便好!你們可是一母同胞!”李後滿意道:“國家大事,我能不過問便不問了,只告訴皇帝,外事交給張先生,和你弟弟和睦一些兒,我這裏就任事也不理了!”

萬歷回到乾清宮後,因見宮人剛端上來一碗翠綠的黃瓜湯,他知道這是豐台炕房裏出來的,價值不菲,因指著湯對人道:“這個端去送與皇後。”

說著自己坐下來,沉思一會兒,提筆寫道:“朕久不見卿,朝夕殊念,方計日待出,如何有此奏?朕覽之惕然不寧!卿受皇考顧命,夙夜勤勞,弼成治理,朕方虛已仰成,眷倚甚切,卿何忍欲舍朕而去?”

皇帝這樣手書長篇大論,亦屬罕有之事,乾清宮中,靜謐無聲,待萬歷寫完,吹了吹紙,對著一個禦前牌子道:“速送到張先生府,不可耽擱。”

“是,皇爺有沒有口諭。”

“只說朕絕不允張先生致仕,其余的話不要多說。”

“遵旨。”

傳旨的太監取了手詔,立刻帶著兩個旗校和兩個小太監隨行,一路打馬,趕到了張居正的府邸之外。

在停馬的時候,這個太監感慨道:“都說臣門若市,可見榮枯,這張先生家裏以前咱家也來傳過旨,哪裏這麽容易就到近前!”

……

英國公府之中,卻是沉浸在一片離別愁緒之中。

張元功是怎麽樣也想不到,自己這個唯一的嫡子居然要遠行,要去鎮守外鎮。

公侯伯的身份出鎮在外,在洪武和永樂年間是常有的事,不過公爵多半是奉命出征,事畢還朝,很少久鎮在外方,只有一個黔國公府是比較特殊的存在,雲南和貴州是煙瘴地面,土司較多,地方力量很強,朝廷放一個國公在那裏掛將軍印為總兵官,可以有事臨機決斷,也可以維持一個相當強的軍事存在,當然,後來巡撫制度興起,朝廷在雲貴也有巡撫和巡撫及各兵備道分守道分巡道,不比國初時只有州府和三司相提並論,但黔國公世鎮的局面已成,也就不必再行更改了。

除了黔國公一家外,公爵出為外鎮的,怕是只有現在的張惟功一人。

當然,惟功還不是事實上的國公,只是未來的國公繼承人。

雖則是有舍人營和侍從室打點一切,包括惟功在寧遠的住處已經準備好了,還有軍營的住所和簽押房等處,侍從室都回報已經在當地順字行的幫助下一切都打點完畢,但張元功和七叔七嬸都不放心,這幾天國公府裏雞飛狗跳,丫鬟小子們不停的打著包裹,將惟功平素在府中用度的家具,衣物,甚至是練武場裏的兵器沙袋等物,俱是要裝車運到寧遠去。

這會子惟功才知道大府裏頭的公子哥兒是什麽排場,他左推右擋也攔不住這幾位尊長,只得捏著鼻子受了。

好在這些事不需要他多操心,每日關注的重點,就是在舍人營的調度之上,另外,順字行也將變臨較大的革新。

出城之後,他與西商的約定自然廢止,有幾樣新的措施,正在提上日程,有一些想法,也在逐漸形成,他的商業帝國,必然將不停的擴張下去。

上房裏七叔七嬸和張元功督促管家執事們準備行裝,惟功躲在自己的小院裏,正和宋堯愈一起研究著手中抄錄的“宮門抄”。

宮中每日的奏疏,批復,有一些登為邸報,有一些則是在內部流傳,如果想知道的話,每天宮門都有奏折的留底,抄錄一遍,這個龐大帝國的運作可以多多少少就可以了然於胸。

擺在惟功和宋老夫子面前的,當然就是張居正的奏折和萬歷的批復。

“元輔請辭之心甚堅,不象是試探。”宋堯愈看了半天,才將奏疏推開,長嘆道:“皇上的批復也不象是假意,看來是真心要留……這事兒,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