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狡徒(第2/2頁)

劉應節怒極,反是徐徐問道:“王公堅不肯用刑,莫非有什麽不可告人之處?”

“是何言!”王以誥搖頭道:“劉公為同僚出頭,但亦不可隨意嘴上傷人,如果覺得刑部辦事不妥,劉公可以上奏,下官亦會答辯,如果朝廷相疑,另選賢能便是。”

如此一來,兩邊算是正式談崩了,沒有繼續往下談的必要。

劉應節帶著都察院的小弟們憤然離開,大理寺的人也是緊隨其後,這裏已經一審再審,不準用刑的話,再審也就是這樣了。各衙門自然會復奏上去,不過肯定是主審的刑部擔子最重。

“王大人,這是為什麽?”

待外人離開之後,吳百朋難耐心中疑惑,立刻質問。

“吳大人,如果真的想知道詳細情形,老哥你可以去元輔的府上去問。”王以誥這一次也算是把千斤重擔背在了自己身上,但他是張居正一手提拔起來的,就算是恩主叫他跳火坑他也只能跳下去,沒有什麽話可說。

吳百朋當然也是如此,聽了王以誥的話之後,頹然而坐。

刑部的人當然早知道水深,可吳百朋萬萬想不到,此事居然是和元輔有關。

“你莫誤會。”王以誥語意深沉地道:“元輔是萬萬不會叫人刺殺黃大人,這樣下作的事當然不可能是元輔所為。只是元輔說,此事將來再查,總要有所交代,但現在不是時候。”

“元輔那裏,似乎近來真的有什麽大事要發生。”

“我等不必與聞,我不曾打聽,勸老哥你也不要去打聽。”王以誥隱約知道一些東西,但很知機的沒有繼續打聽下去。這樣的事,知道的越多,牽扯的越深,將來抄家赤族的機會就越大。他和張居正不同,張居正要維持自己外朝第一人的權柄,所以不得不有所取舍,他已經位至部堂,此生也不可能為首輔,既然如此,何必多事?

經他這麽一提點,一心想去和張居正說個明白的吳百朋只能再次坐了下去,這一次,他心中明白,這件事,在短期之內,也就只能到此為止了。

……

看到一條條氈草被拿開,整潔平滑的道路出現在眼前,孫承宗終露出狂熱崇拜的表情:“常吉兄真是神乎其技啊。”

這陣子孫承宗一直跟在張惟功身邊廝混,他呆的社學不過就是在京城一個遊學的落腳地,有他沒他其實一樣,既然眼前有這麽樣的大事可以追隨,增長見聞,當然不必天天去尋章摘句,真的當一個搖頭晃腦的老夫子。

孫承宗生性豪爽大氣,氣質恢弘,但語意又經常十分詼諧,身上沒有秀才的酸氣,在他身上,惟功發現不少的亮點。

怪不得此人會成為明末的中流砥柱之一,甚至很多人評價其作用遠在袁崇煥之上,盡管後者在民間更加有名。

在惟功看來,孫愷陽確實是一個很務實的人,在經世致用上不迂腐拘泥,事實上明末的士大夫迂腐拘泥的原本也不多,不過孫承宗是一個更務實,能用好書本這敲門磚,又能將學問與實務結合的非常好的一個人傑,能與這樣的人早早相識,更有可能招致門下,這也是惟功不介意孫承宗時刻相隨,甚至知道自己在清理大工上的隱秘的原因。

要用人才,也開適當開放懷抱才是。

趙士楨演示的水泥,做起來和說起來都是十分簡單,無非就是用粘土配石灰,在窯中燒制,一開始走了不少彎路,但錢和物加上人力都是充足,配出最原始的水泥不過是時間問題。

對一個現代人來說,不敢說立鋼爐造玻璃,一些原始的實用的東西,只要有心有財力,倒還是真的容易制造出來。

有了水泥,京城道路就是有條不紊的鋪設著,從北城已經鋪到中城,現在哪怕是皇城內外四周那些遍及達官貴人的各坊都是鋪設了新道,而更令人稱道的,就是相應的其余的舉措。

連內廷的孫海等人都知道惟功的提督清理大工的差使辦的十分之好,可想而知,京城之中,現在惟功的形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