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父子(第2/2頁)

他不由得道:“可惜你年紀太小,不然朕今日就下詔,令你為提督京營。”

“臣過二十年後再巴望吧。”

“倒也不必那麽久,朕是打算將京營和錦衣衛都交給你,一如當年陸炳故事。”萬歷勉勵惟功道:“好生去作。”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吩咐道:“你當去元輔那裏,面請機宜,這事情元輔雖然也肯,但並不算太堅決。”

張居正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是在清丈上,估計清丈之事要到萬歷十年之後才能大致結束,伴隨清丈還有很多麻煩和問題,現在他的精力根本不可能放在京營諸事上。

事實上,能保證邊疆的安全就已經耗費了張居正不小的精力了。

從萬歷元年到現在,北方邊境只有李成梁不停地在打仗,其余地方大抵安境,南方卻並不平靜,倭寇之禍是平息下去了,但四川兩廣一帶的生苗土蠻禍亂不停,劉顯等南方總兵不停的出兵,十萬人以上的出兵規模就有好幾起,擒斬在數萬人,一次斬首一萬多級的大戰也有多次,整個大明的體制有極大的麻煩和問題,按後世史學家的說法是動員能力不足南宋的三成,財賦能力,人力動員機制,兵員來源和軍隊編成調動都有問題,承平時節保持龐大的軍隊數量還能對有些人形成威懾,一旦到處生事出亂子,張居正出色的財賦能力和滅火的本事才使得亂源雖多,但大明總體還處於向上的感覺,而且他的考成法加強了中央的權威,使政令通達,這其實比清丈度田和條鞭法更犀利,只是張居正自己和後來者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張居正一死,晉商和江南士紳兩大集團主持對他的清算,考成法廢止,各方禍亂不止,從萬歷三大征到大大小小的戰爭,兵變,一直耗光了大明的國力為止。

對這個問題,惟功有清醒的認識,張居正現在是掌握全局,而且是一個罕見的優秀的政治家,但並不代表他在京營問題上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但沒有張居正的全力支持,這件事是做不好的。哪怕是有惟功和皇帝兩人,也肯定會以失敗告終。

“臣今日便去。”惟功笑著答應下來,他原本就是打算過去,有皇帝這話更好,可以不那麽犯忌諱了。

“聽說你和李如松打了一架?”

說完正事,皇帝聽八卦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

很短的功夫,惟功與李如松長街雨夜大戰,打的熱火朝天的事情就傳遍了九城,甚至一直傳入皇宮,連皇帝都知道了。

畢竟當時觀戰的人多,而且這兩人的身份實在太特殊了。

“這麽說,李如松的本事也很不錯啊……”

萬歷對李如松有一種莫名的好感和信任感,他已經在平台召見過李如松了,李如松身上那種獨特的公子哥氣息不僅沒有使萬歷不快,反而使萬歷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加上李如松獨有的傲氣,更使得萬歷對他十分信任和激賞。

和任何一個帝王一樣,皇帝總會信任那些脾氣很壞的臣子……用筆頭的文臣也包括在內,當然,過度惹怒皇帝的時候要除外。

無論如何,萬歷對李家的信任和寵愛也算難得了,李如松在京呆了幾年後就放在宣府當總兵官,然後是任提督去西北打仗,再就是任遼東總兵參與壬辰倭亂的戰事,接著就是戰死在了對土蠻的戰場上,終其一生,這壞脾氣的公子哥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文官經略他都敢頂撞,但萬歷一直對他有毫無保留的支持,在李如松死後,歷任的遼東總兵都不如李如松那樣得到皇帝的信任,最終沒奈何之下又只能叫李成梁重新上馬,李家在遼東經營數十年,家丁放在地方都是遊擊參將一級,李府家丁最終達到八千人的恐怖數字,而且全部是精銳騎兵,李氏父子打仗靠的就全部是自己的家丁,而且李家還壟斷了對蒙古各部的走私生意也一樣無事……

“李如松本人也還罷了。”惟功肅然道:“李府家丁據臣看來,全部是當得大將之選,特別是那個建州衛帶過來的女真,也是兇悍之極的強梁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