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插手

“竟有此事,簡直荒唐!”端坐在太師椅上的張居正巍然不動,但眉頭已經鎖了起來。

在他面前,是通政司的一個官員,俯首躬身的回事,已經是滿頭大汗了。

李太後崇佛之事,勞民傷財,光是每年布施在京城各大佛寺的金銀就是不計其數,萬歷數次取用外廷銀兩,有不少是被太後拿去崇佛了。

另外,拿內廷的財貨資助娘家,在太後也不是頭一回了。

哪怕是到崇禎年間,當時的武清伯已經是李國端了,崇禎還記得萬歷早年的舊事,知道慈聖太後當年曾經將大量資財搬到武清伯府,所以崇禎借助勛貴軍餉時,武清伯府是頭一家挨刀的,可惜,李國端舍命不舍財,崇禎的借助到底也沒有成功,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張居正對太後搬運宮中財物到娘家沒有什麽想法,內廷的財物是皇家私產,來源很廣,包括進獻,皇莊子粒銀,蘇州織造等各處,每年皇家都會有大量的進帳,幾百年的積攢了,內廷說有千萬兩的現銀肯定是沒有,但把各種物資綜合下來,估計千萬還不止。

這是皇家的私事,他不必過多的過問,但皇太後因為妄佛之事已經數次觸及到他的底線,這一點,已經有忍無可忍之感了!

數次秋決時,皇太後總是手詔赦免人犯,張居正的改革之中,核實刑獄,也是很重要的一條,不濫法,就是說,該死則必死,不該抓則不抓,各地的按察司和刑部,大理寺在內,考核時都是慎之再慎,如果出了冤假錯案,當事的官員就會吃不了兜著走,核實刑獄之事,也是鬧到朝野雞飛狗跳,不少官員對元輔極為不滿!

這是張居正的大政方針,皇太後因為信佛,加上宮中有一些太監攛掇,屢次赦免不該赦免的人犯,這就是大錯。

現在因為信佛,又要傷人性命,傳揚開去,將來留在史書之上,就是盛世瑕疵,也是他張居正為首相的恥辱!

當然,如果介入此事,在這樣關鍵的時刻,皇太後剛剛支持他奪情,他便反手與皇太後為難,這也是張居正有所顧慮的地方。

“公公說了,此事由張先生自己做決斷,反正先生不管怎麽做,公公都是站在先生一邊的。如果先生要做,公公也會借機掃清一些小蝦米,給宮中一些人做一些警告。如果先生不做,公公說他會私下稟報給皇太後,救下那個假和尚,給外廷做個交代便是。”

一個六品奉禦充當了張居正和馮保之間的傳話人,馮保在萬歲山東側的司禮監裏呆著,早晨他已經在慈聖宮叩禮過了,也給皇太後送了一尊很大的金佛,禮數上已經夠了,他這種身份的太監也不可能一直在萬歲山隨侍。

聽了馮保的話,張居正眼中神光閃爍,一時間,他也不知道如何決斷是好。

……

萬歲山上,皇太後已經聽說了此事,李太後面色陰沉,掃視著四周的太監和都人,眾人都是戰戰兢兢,沒有人敢說半個字。

“吾看這位高僧法相莊嚴,不象是頂替。”

眼看自己的千秋節要被攪和黃了,這實在是一件叫人不愉快的事情,李太後心中一千一萬個不願意。

今日之事,料想皇帝不會做不孝的舉動,通政司的人敢真的將此事放在朝堂之上?至於張惟功,這孩子也是個知情識趣的,手下已經給他惹事了,他還敢真的攬事上身不成?

這裏索性還是一把火,燒了這該死的東西,然後叫內廷抵死不認!

這件事,說出來就是醜聞,太後眼中,已經充滿殺機!

……

萬歷還在等候,寒風之中,皇帝在乾清門內安坐,表面上似乎無事,但皇帝心中的波瀾大起,猶如驚濤駭浪!

在他身邊,是常出入宮中的勛臣,武臣,文學侍從之臣,包括最親近的心腹惟功在內,還有張惟賢,錦衣衛的劉守有,還有襄城伯這個管理禦前禁軍和儀衛的勛臣在內。

所有人都是眼觀鼻,鼻觀心,一副恭謹之極的模樣。

但萬歷很想知道他們的內心是怎樣的想法,是不是真的把自己這個皇帝看在眼裏?

最少在現在,皇帝羞憤的想找個地方一頭碰死。

不管是張居正插手或不插手,或是太後有什麽決斷,甚至是馮保有什麽決斷,這件事都是這三尊大神說了算,任何一人有了決定,皇帝無非就是照辦。

如果是五年前,皇帝才九歲出頭時,這樣的局面還不算什麽,但現在他已經年近十五,過年後不久就要大婚。

這樣的尷尬之事,還要經歷多少回?

目光流轉之時,張惟賢和惟功等人,都是清楚的看到皇帝的眼色十分陰沉,種種不愉快之處,簡直是十分明顯。

……

“元輔,此事不宜插手啊。”

戶部右侍郎李幼孜是張居正在朝官員心腹中的心腹,如張瀚,申時行,馬自強等輩,不論是入閣,為尚書,侍郎,都是張居正一手提拔,但能替他出謀劃策,決斷事情,也就是李幼孜和宋堯愈等寥寥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