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校尉(第2/2頁)

“任重而道遠,我們繼續努力吧。”

秋風之中,惟功等人匆忙離開,沒有太多時間感嘆和抱怨,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手中的事情,同時想到更多更好的辦法出來。

……

數日之後,崇文門前。

“守拙,此去你要聽劉大叔的吩咐,有什麽不懂的,也要問人家,不要悶在心裏,這畢竟不是我們自己人在一起了。”

惟功定下來跟隨錦衣衛出海往倭國去的人選是李守拙,這很叫人吃驚……李守拙的文才武功都很出色,不然不會成為各門店的掌櫃之一,順字行的掌櫃是每店兩人,八個門店一共十六個掌櫃,都是這幾百個夥計中最出色的一群,除了王國峰因為年紀小在武功上稍弱一些外,幾乎都是個頂個的人尖子……李守拙算是掌櫃中不怎麽出色的一個,從惟功賜給他的名字就能看得出來,為人沉默寡言,不擅言辭交際,在掌櫃中遠不算出色的一個。

但將此次遠行的任務交給他,惟功反而是最為放心。

這是一個信奉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為箴言的早熟的小子,年幼時,其父在邊境戰死,其母被北虜掠去,現在也不知生死,李守拙跟隨家族中人到北京城來投親,結果投的那家又出了變故,帶他來的族人拿著盤纏自顧走了,丟下十來歲的李守拙在舉目無親的京城裏頭……這樣的變故,對人的性情有巨大的考驗,要麽沉淪無用,成一個廢物,要麽就奮發自強,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李守拙明顯是後者。

“請大人放心。”李守拙很沉穩地說道:“一切都聽劉大爺的吩咐,我不會擅自做主的。”

“小哥兒很機靈。”錦衣衛的校尉劉台是一個長相很平凡的中年人,擱人堆裏絕對不會叫人多看第二眼的那種,他笑著對惟功道:“這幾日跟著,已經學了不少東西,一點拔就懂,一懂就不忘。”

惟功點點頭,問道:“劉校尉你是南邊人?”

“倒不是。”劉台答說道:“先父曾經在閩浙一帶辦差,在下幼時跟隨左右,學了一些閩人的話語。”

張惟功點頭,心中頓覺了然,怪不得挑了這個校尉到倭國去,錦衣衛的老底子加上有閩浙一帶生活的經歷,這個人選挑的十分合適。

“消息怎麽傳遞?”

“呵呵……”劉台猶豫了一下,終是答道:“若是換了別人,在下就不敢亂答了,不過以大人的身份,說說不妨。”

“若不方便倒不必說。”

“呵呵,其實現在也不能定下來,隨在下同去的還有人,放在閩海一帶,設一個點,然後小人到倭國去,先什麽不做,將兩邊的送信的點給固定下來,還不能只一條線。”劉台安然道:“倭國到閩海,一年兩季,靠的是洋流,洋流不順就會耽擱,不能誤了事。”

“大善!”惟功深深看了這個劉台一眼,鄭重道:“若你能在倭國紮下根來,真正做些事情,有大功於國,不論別人是不是記著,但將來我會記著!”

惟功的前途,現在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府軍前衛的都同,還有五軍營幼官馬軍把總,看著都不起眼,這樣的職份在京城裏頭是車載鬥量,但劉台這樣的校尉不會把惟功當成普通的武官,事情是很明顯的,才十三歲不到年紀,有張居正的欣賞,皇帝的信任倚重,加上自身的年紀閱歷已經遠在常人之上,這樣的人,怎麽可能以現在的官職為一生的頂點?

甚至以錦衣衛的角度來猜想,惟功的地位和際遇,和當年的錦衣衛大都督陸炳很相似,甚至已經有不少老人在盼望著,如果皇帝親政後,惟功轉任錦衣衛,可能二十年後,錦衣衛又能壓住東廠,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嘉靖年間錦衣衛的威風,還有各人的收益,老人們提起來,都是叫所有的校尉們眼紅心熱呢。

聽到惟功的話,劉台心中一陣歡喜,長揖下去,卻沒有什麽廢話,一切盡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