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悟劍(第2/2頁)

“你老是說,練武和練兵不同?”

“嗯,正是此理。”

俞大猷很久沒有和人仔細說這些,布滿皺紋的老臉上放出紅光,聲調也提高了一些,對著惟功正色道:“練武是勇將的事,三軍之前,以武藝奪敵人之氣,振自己一方之氣。或是練成小股哨騎,夜不收,選鋒,臨陣之時與將領一同沖擊敵陣,可獲奇效。而練兵講的是令行禁止,一切都是以軍紀為第一,旗號,金鼓,擊鼓進,鳴金退,毫無猶豫,雖千軍萬馬在前,聞鼓則進,這便是強軍!然後才是體格,技擊,陣法。講起陣法,鴛鴦陣下有小三才陣,五行陣,都是好東西,但對北虜則以車營配騎兵為主,為什麽?鴛鴦陣打的是倭寇,用散兵陣線,而北方則是對付的北虜,鴛鴦陣反而不如長橫陣輔助車營,火器,加騎營這樣的組合好用,戚元敬在薊鎮的變化,就因如此。但這老小子太厲害,空心敵台,加上車、馬、炮,這個陣式排開,弄的北虜一點機會也沒有,寧願到遼鎮和李成梁殺個人頭滾滾,也不願到薊鎮來冒犯戚元敬,你道為何,因為無懈可擊!為帥者,到戚元敬這種地步,宇內無敵矣!”

惟功這些年幾乎手不釋卷的在讀兵法,但也是一直沒有高人講解,所以在不少事上有霧裏看花之感,當然,也是有很多疑惑之處,殊不可解。

經俞大猷一番點撥,他才漸漸解開了心中的一些疑惑。為什麽北方的兩個軍鎮各自的表現不同,而這幾年,遼鎮年年有不少首級報過來,薊鎮卻是風平浪靜,朝野之中,對李成梁也是更加倚重和欣賞,相反,早就成名的戚繼光在鎮守薊鎮這麽多年以來,卻已經漸漸要有被人遺忘的感覺了。

他心中由衷感慨,緩緩道:“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當為戚帥飲上一杯。”

“飲就飲,老夫這一生,要說在兵事上服一個人,也就是戚某人了。”

俞大猷感慨由之,與惟功一起舉杯,任由烈酒再次由喉嚨流入胃中。

酒一下肚,俞大猷便以掌擊桌,一臉郁憤的道:“元敬所練步兵,乃天下強軍,若是真的依他所議,最少練成五萬或十萬,大明幾十年內都沒有邊患兩字可言,但朝中諸公就是寧願不練兵,也不給武將專權的機會,奈何?奈何?”

“小子不才,願練成比戚帥更強的步兵,更強的騎兵,威加海內而無敵!”

“狂言,狂言!”

俞大猷哈哈大笑,差點將杯中酒都灑光了:“你這小子,和老夫攀談幾句就不知道東南西北了,元敬的本事乃是天授,老夫是辛辛苦苦跟在他屁股後頭追逐也不過能看到點影子,你小子才多大,居然發此狂言。”

不過他看到惟功的沉靜臉色時,也是有點犯嘀咕,這小子已經聰慧近妖,哪有才半頓酒功夫就悟了劍道的道理?才多大,箭術和劍法已經悟道,剩下的無非就是一日接一日的加強而已。

這樣的小子,說自己能練成強兵,恐怕也未必是完全的吹牛罷?

惟功卻也沒有明說,只是想道:“我比戚帥強的地方,就是我能學到他全部的本事,而我所了解的更先進的能融入明軍體系的訓練和做戰方法,他就遠遠不如了。”

他以前一直沒明白的,就是大明為什麽擁有很多有強悍武力的武將,殺人之術和射術都強悍無比,但和練兵之法,陣戰之法,究竟該和個人武力的練法怎麽融合配套……這才是他最頭疼的地方。

一切的東西,都要有體系,運用,在他現在的見聞來看,明軍已經走入一個怪圈。將領只重家丁和選鋒,哨騎等少數精銳,不練營兵。而且將領不讀兵書,自己肯練武的也少了,只是要求家丁和親兵練武,此輩之中,是有一些赫赫有名的精銳,比如李家的家丁,還有未來祖大壽練成的鐵甲家丁騎兵部隊。

但一萬兵只練出一千家丁,哪一樣合算,這自然是不言自明。

想明白其中的關節,對惟功的成長也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