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說古

“恐怕是遙遙無期了。”

張元芳雖是只在皇城禁軍中點卯應差,也不喜歡和同僚應酬,更不喜歡到風月場所,但畢竟是高品武職官職,還是禦前帶刀官,官場中的消息和朝廷的動向他還是很清楚的,他頓了頓,對惟功說道:“你吳叔是在京營中得罪太多人了,有好幾家勛臣都對他十分不滿……特別是成國公家,最為不悅。如果不是你吳叔背後是戚帥和張太嶽,恐怕未必能這麽輕松離京呢。”

“什麽?”

惟功咽下滿嘴的鴨肉,問道:“吳叔做了什麽天人共憤的事了?成國公家?我見過老成國公,看得出來,老成國公禮賢下士,待人還是十分客氣麽。”

張元芳苦笑道:“沒有沖突,世家的林下風範還是很足的,大家都已經富貴數代,雍容大度養氣功夫還是要的,你吳叔是和人家有極大的沖突爭執,不鬧的滿頭包撞的一臉血已經是人家給他留面子了。”

“怪不得吳叔有郁郁不歡的神態,看來是吃了虧了。”

“嗯,此事也算是一脈相承……”

張元芳平素也是喜歡看書思考的人,只是曲高和寡,世家子弟中,談小曲,談勾欄胡同裏哪個姑娘最擅詩詞最好看最勾人,談鬥蛐蛐,談在京郊買地置莊子,這些世家子弟都是十分在行,甚至是吃空額什麽的,說起來也頭頭是道,真的論起國政軍務,這些看起來金馬玉堂的世家子弟們就抓瞎了。

甚至若是多談幾句,怕是就被人譏刺不務正業,好高騖遠,反正是不合群。

張元芳年輕時吃過幾次虧,後來只得藏拙,無事不生非。

現下過繼了這個兒子,居然是文武雙全的料,雖說一時半會的不改口,但張元芳儼然已經有了知已,叔侄兩人在飯桌上你來我往,談的十分熱鬧,有好多次,都是七嬸喝止,不然的話,爺兒倆只能吃冷飯了。

惟功一邊吃,一邊聽著七叔娓娓道來。

“京營自國初時,除了太宗皇帝設置完成的二十六衛之外,尚有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三大營兵,以二十六衛中的精壯悍勇之兵充實其中,並且有薊遼、山東、河南等北方各省的班兵操軍充實其中,太宗年間為最盛,有五十到七十萬人之間!”

“當時為軍者待遇也不差吧?”

“說強麽是也強不到哪去,一個月關七八鬥糧,一年發兩身新軍服,好歹能吃飽飯罷。”

“本朝皇上都是小氣啊,比起宋皇差遠了。”

“咳,小五慎言!”

叔侄兩人都精研軍事,歷史,秦漢時是軍功授爵,軍士立功就賜爵,爵位到一定地步,比如到五大夫後,就免除本人的賦役,到中大夫,就免除全家賦役,規定十分詳盡,所以秦軍臨陣而奮勇爭先,臂挾首級而登城沖鋒,戰無不勝。兩漢至唐,軍人待遇已經不如以前,唐的軍功除爵,就遠不如秦漢,好在有均田法,朝廷賜田給百姓,百姓則備馬,兵器,遇戰時,府將持兵符調符兵,自耕農轉職為戰士,憑這種耕戰合一的軍隊,唐軍也是打出了赫赫威名,到中期時,募兵為邊軍,節度使專之,財權兵權在邊帥之手,終成尾大不掉之勢。

到宋,廢府兵,專以募兵,趙宋的皇帝是中國史上空前也是絕後的人性化的皇帝,對朝臣極盡優容也罷了,對募集的大頭兵,雖然政治上防備,輿論上打壓,軍人地位一落千丈,什麽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這樣的話不可能再復見於宋朝,但宋朝的募兵,待遇卻是不低,一個普通的禁軍,家小不需做任何營生都能解決溫飽,並且生活水平不在普通的市民之下,大宋超級強悍的財政收入,九成用來養兵,如果不是上層路線有問題,橫掃天下的沒準不是蒙元,而是趙宋了……

這些都是前話,叔侄二人研究歷史軍事時,有時大笑,有時扼腕痛惜,不過都是私下說起來的話,外傳的話,怕是犯忌的地方實在不少。

就拿惟功指摘大明皇帝的話,換在洪武,永樂年間,殺頭怕都是輕的……

“嘿嘿,這不是在家裏麽……”

“小心在家說多了,出外也嘴快!”

張元芳呵斥一句,到底自己也是嘴癢,便又接著談道:“京營之盛在永樂年間,衰敗之始,是在英宗皇帝正統年間。”

“土木之變吧?”

張元芳點頭,答道:“正是。此役過後,京營一度衰敗到十萬不足,後來於少保整頓營制,調班操兵充實,改三大營為十團營,加上禦馬監兵馬,京營一度恢復到二十萬人以上,且都是精兵強將,雖不能比永樂年間,但亦使京城防備,不再使人憂心。”

說到這,張元芳嘆息道:“可惜就是好景不長呢,嘉靖四十年,雖然派勛臣為總理戎政,兵部尚書或侍郎為協理,再派內臣監督武庫,三位一體,看似嚴整,但官風不肅,幾十年間,京營已經凋敝的不成模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