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決戰(十)

吳三桂靜靜聽完,卻並不急於答話,先是靜靜思忖片刻,方向張偉答道:“臣啟陛下,若是依著此計,臣恐遼東無寧日矣。”

“喔?何以見得?”

“朝鮮雖然國弱民窮,然則脫離中華已久,衣冠同而語言異。種種習俗、語言、居室,都與中國不同。便是蒙元之暴,雖然占領朝鮮之土地,實則亦默許其獨立。朝鮮王室一向臣事中國,以藩屬自詡。中國屬國中,以朝鮮最為恭謹。毛文龍鎮皮島時,朝鮮國王屢次贈糧助守,若不是皇太極屢次入朝,朝鮮不能抵禦,明朝又不能救援,朝鮮這才向滿夷遞了國書,臣服於偽清。縱是如此,朝鮮亦是屢次提到當年倭亂之時大明對朝鮮實有再造之恩,並不肯出兵助戰。今明朝已滅,陛下已成為中國之主,以大義名份詔命朝鮮國王相助大軍,以土著引路,以糧草供給軍需,以軍器補給一時之急需,豈不比與全朝軍民為敵更好?”

“然則朝鮮一向臣事明朝,今派遣使臣與軍隊同去,彼輩肯歸心否?”

吳三桂心中暗暗激動,知道一身功名盡在此時。是以一小小降將平淡終老,還是能溶入漢軍之內,得到真正的信重使用,便在此時,因亢聲答道:“朝鮮臣服的乃是中國,乃是因中華文物光耀千古,彼輩敬服的原故。比如衣冠,比如科舉文字,都盡服從於中國,此便是明證。至於明朝,除了當年為朝鮮抵禦倭成外,成祖時需索無度,一次便索牛萬頭,又便朝鮮每年獻上宗室美女,朝鮮上下其實均是厭惡怨恨。今陛下已為中國主,明朝滅亡,只需派遣明朝舊臣前往宣諭,朝鮮地小民貧,哪裏敢與中國大軍相抗?臣事滿清蠻夷,朝鮮國上下原本就是很不情願。原朝鮮國王李琿便是因向滿夷上陳國書,臣服事夷,朝鮮上下對他很是不滿。大臣們發動政變,以‘輸款虜夷’的罪名將他攆下台來,扶持現在的國王李倧繼位為王。那李倧甫一繼位,便願意繼續奉明朝為主,只是後來滿虜屢次入犯,不得已之下方又臣服滿虜,其實心中怨恨,無時無刻不盼中國大兵救援。”

張偉聽到此處,心意已決。他雖然對朝鮮歷史略微知道一些,卻只知道這個國家一直以小中華自詡,對中國一向以恭謹事上的態度來周旋。是以不論是元、明、清,都對它照顧有加。明朝為它擊退倭人入侵,其實是幫它復國;清朝甲午年間,又為它打了一仗,待到了現代,又有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拋灑在那白山黑水之上。只是後世朝鮮人卻不如當年之朝鮮人知道感恩,北部朝鮮事另一強國,與中國交惡數十年,中國人為其征戰之事仿似並未發生過一般;南部因有另一大國扶持,經貿發達,小國之民眼界甚淺,竟然開始藐視其尊敬了幾千年的強鄰。因念及此事,張偉亦很是討厭這個小國,當屬下有人提議滅朝時,他確實為此心動。待聽到吳三桂這一番剖析,他是久鎮遼東之人,身份地位又能知道許多內幕,確實是比漢軍諸將全然不了解來的高明。

雖然如此,張偉卻並不想讓這個年輕的將軍太過得意,因冷笑道:“當年日本進攻,朝鮮全境失陷,王室退到義州,若不是明朝大舉援助,現下已經乖乖臣服日本。爾的見解,未免太過悚人聽聞。況且,朝鮮王室黯弱,權柄多半落在大臣手裏。國王在很多時候,不過徒有虛名。自倭亂之後,全國上下並沒有奮發圖強,重整軍備。反而頹廢依舊,被滿虜打的潰不成軍,不成模樣。這麽一個腐敗至深的國家,民心不附,軍無戰心,在你嘴裏,到成了不可侮的強國麽?當真笑話!”

吳三桂被一悶棍打的一愣,額頭上立刻密密的沁出汗珠來。他一面詫異張偉如此了解朝鮮局勢,一面苦思對策,半響過後,方答道:“陛下,朝鮮雖弱,其勢與當年安南同。成祖以五十萬軍下安南,初時安南全境降服,並無抵抗。待成祖設立都司,調兵回國。安南各地立時風起雲湧,各處抵抗不斷。朝鮮小國,漢朝以大軍駐守勞師費餉,並無實益。不若留其王室,永為中國藩屬,豈不更好?”

張偉其實又可以用日本駁他,只是心中略一猶豫,覺得此人年紀雖小,能力膽識都很是難得。到也不必太過壓制,且拿他試上一試,若是果真很有才幹,又得一大將也是好事。因向他笑道:“雖然是泛泛而談,到也可知你平時在這些事上很用心。”

“陛下誇獎,臣不敢當。臣今日與陛下一席言,方知臣以往坐井觀天,請陛下治臣君前無禮之罪。”

張偉步下座位,行至他身邊。只覺得這吳三桂個頭中等,與自已差不多高。因又向他端詳幾眼,方又笑道:“你不必請罪。適才你站出來,想必是要邀出使朝鮮的差使,甚至想指揮軍隊做戰,我說的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