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溥儀退位後的生活(第2/5頁)

我讀的古書不少,時間不短,按理說對古文總該有一定的造詣,其實不然。首先,我念書極不用功。除了經常生些小病借題不去以外,實在沒題目又不高興去念書,就叫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一天。在十來歲以前,我對毓慶宮的書本,並不如對毓慶宮外面那棵檜柏樹的興趣高。在毓慶宮東跨院裏,有棵檜柏樹,夏天那上面總有螞蟻,成天上上下下,忙個不停。我對它們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時常蹲在那裏觀察它們的生活,用點心渣子喂它們,幫助它們搬運食品,自己倒忘了吃飯。後來我又對蛐蛐、蚯蚓發生了興趣,叫人搬來大批的古瓷盆缸喂養。在屋裏念書,興趣就沒這麽大了,念到最枯燥無味的時候,只想跑出來看看我這些朋友們。

十幾歲以後,我逐漸懂得了讀書和自己的關系:怎麽做一個“好皇帝”,以及一個皇帝之所以為皇帝,都有什麽天經地義,我有了興趣。這興趣只在“道”而不在“文”。這種“道”,大多是皇帝的權力,很少是皇帝的義務。雖然聖賢說過“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視臣為草芥,臣視君為寇仇”之類的話,但更多的話卻是為臣工百姓說的,如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在第一本教科書《孝經》裏,就規定下了“始於事親,終於事君”的道理。這些順耳的道理,開講之前,我是從師傅課外閑談裏聽到的,開講以後,也是師傅講的比書上的多。所以真正的古文倒不如師傅的古話給我的印象更深。

許多舊學塾出身的人都背過書,據說這件苦事,確實給了他們好處。這種好處我卻沒享受到。師傅從來沒叫我背過書,只是在書房裏念幾遍而已。也許他們也考慮到念書是應該記住的,所以規定了兩條辦法:一條是我到太後面前請安的時候,要在太後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給她聽;另一條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後,由總管太監站在我的臥室外面,大聲地把我昨天學的功課念幾遍給我聽。至於我能記住多少,我想記不想記,就沒有人管了。

溥儀的老師陳寶琛是一個非常頑固的封建遺老,他對清皇室很忠誠,對民國非常仇恨,所以他給溥儀灌輸什麽東西我們就不難想象了。陳寶琛曾經對溥儀說:“民國不過幾年,早已天怒人怨,我大清開國已經有兩百多年,仁德深厚,現在百姓都很懷念我大清,將來陛下一定可以光復我大清。”

溥儀相信陳寶琛的話嗎?相信,而且非常相信。這就是為什麽他後來出任偽滿洲國皇帝,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光復清朝。有意思的是,陳寶琛並不贊同溥儀投靠日本人,連溥儀的生父載灃也非常反感溥儀這種做法。在他們看來,這種做法是賣國的行為,光復大清也要靠自己的力量。但是溥儀並不理會老師的意見,他覺得陳寶琛雖然忠於大清,但終究迂腐不堪。

溥儀大婚

溥儀結婚時十六歲,用現在的標準來看有些早婚了,但在清朝的皇帝中還算結婚比較晚的。

溥儀結婚時是在1922年,也就是民國十一年。盡管他只是一個過了氣的皇帝,但畢竟還是做過皇帝啊,所以很多女人以嫁給他為榮。其實,很早就有人看中了溥儀。民國四年(1915年),也就是袁世凱稱帝的時候,曾經讓人去找溥儀提親,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後來袁世凱稱帝失敗,這事就沒辦成。

民國六年(1917年),一個德國人寫信給溥儀,表示德國皇室支持清朝復辟,並想與清朝皇室聯姻。對這件事,溥儀的老師陳寶琛不同意,他始終覺得清廷的復辟不能借助外人的力量。後來,張勛搞復辟時,也想把女兒嫁給溥儀。

民國十年(1921年),皇室開始正式操辦溥儀的婚事。究竟選誰好呢?溥儀自己是不能做主的。聽說溥儀準備結婚,那些蒙古王公們個個蠢蠢欲動,準備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當時,溥儀的七叔載濤收到了大量的相冊,全是蒙古王公們為自己女兒制作的,退位皇帝的婚禮不亞於選秀,由此可見,皇權思想在當時還是深入人心的。

甚至連徐世昌、張作霖這些與時俱進的人也不能免俗,他們聽說溥儀準備結婚,也是托人說媒,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有意思的是,溥儀拒絕了,理由是清朝有祖制,滿漢不能通婚。

到底應該選誰當“皇後”,還得由宗族中地位高的人決定。當時,隆裕太後和莊和太妃已經去世,還剩下三個太妃,她們都想從自己家族中挑選一個女的做溥儀的皇後,借此擡高自己的地位。最後,皇室中人給候選人照相,再把這些照片送到溥儀的案頭。

溥儀當時不懂何為愛情,拿到這些照片,他覺得大婚不過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自己結婚後就獨立自主了,不用再受管束了。溥儀是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感覺的:“經過這道手續,別人就不能把我像個小孩子似的管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