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孫袁鬥法(第3/4頁)

我們來看看當時中國的情況吧,中央政府相當於國家的大腦,但這個大腦無法有效地指揮手腳。地方政府根本不把中央的政令當回事,各省不但截留稅收,而且自行任命官員。此外,整個社會道德崩潰綱常廢掉也給國家帶來了極大的隱患,當時也像現在一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中的違法亂紀事情也非常多。

道德崩潰後,年輕人更加迷惘,一迷惘就無法無天。很多年輕人加入同盟會等組織,他們其實是一些唯恐天下不亂的人,並不是為了什麽信仰加入社團。社會上報紙越來越多,但是農民卻越來越少,土地日漸荒蕪,民生處於凋敝的邊緣。

知識分子以前靠科舉吃飯,共和制度取消科舉制後,他們一肚子牢騷,全變成了憤世嫉俗的盧梭。人人都急切地盼望社會改變,所以大家習慣於喊口號,以為只要口號喊得夠響,日子就會很快好起來。

袁世凱有一個英國顧問叫莫理循,他這樣描寫當時中國的時局:“至於中國,事情並未好轉,很少或全無成就。這裏看不見有作為的政治家氣魄,沒有始終如一的目標。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他們卻把精力用在無休無止的爭吵和規章法令上,改革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莫理循的話是有道理的,袁世凱想通過共和制度強國,事實證明不可能。

宋教仁之死

1912年8月,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促進會正式合並為國民黨,孫中山擔任國民黨的理事長,宋教仁和黃興等人擔任理事。

在國民黨中,宋教仁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擔任國民黨理事時才三十一歲。宋教仁最大的夢想就是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像西方那樣的民主國家,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演講天賦,組織政黨內閣。在國民黨內部,宋教仁對孫中山幾乎形成了功高震主之勢。正是在宋教仁的一手努力下,國民黨在眾議院和參議院中才占據近一半的席位,形成了一黨獨大的局面。

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國會第一大黨應當組閣,身為國民黨的黨魁,宋教仁理應出任內閣總理。

眼看著宋教仁的聲望一天比一天高,很多人心裏不滿。當時,宋教仁正在南方各省演說,號召民眾覺醒。袁世凱也很擔心,他怕宋教仁想跟他搶總統寶座。

宋教仁這個人道德是非常高尚的,在他遇刺之前,有人提醒他要小心。他卻說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光明正大地參加競選,有什麽好怕的。

袁世凱幾次催促宋教仁進京會談,宋教仁也答應了他。宋教仁打算在上海坐火車去北京,好友於右任建議他坐船,說坐車的話很容易引人注目,有可能招致暗殺。宋教仁不以為然,果然在火車站被人開了三槍。

宋教仁臨死前發了一封電報給袁世凱,從電報中看出宋教仁絲毫不認為袁世凱派人暗殺自己。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是袁世凱授意趙秉鈞幹的,持有這種觀點的認為袁世凱把宋教仁看成是個威脅,擔心他一旦成為總理會限制自己的權力。

宋教仁被殺後,全國都沸騰了,大家怒不可遏,要袁世凱查出兇手。袁世凱也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找出兇手。

不久,有兩個學生向警方提供線索,他們住的隔壁有一個叫武士英的人,這個人昨天還向他們借錢,今天回來忽然變成大款,全身西裝革履。兩個學生還說,宋教仁被刺的當天,武士英一夜未歸。上海是陳其美的地盤,所以這個案子也就由陳其美來審。不過說句公道話,陳其美就是嫌疑人之一,讓他負責這個案子,想要得到真相幾乎是不可能的。

警方在武士英住的地方發現了應桂馨的名片,應桂馨是一個黑幫老大,後來加入同盟會,曾經擔任滬軍都督府諜報科的科長。應桂馨跟孫中山和陳其美的關系都比較密切,查到他頭上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很容易戳破我們對革命的幻想。

應桂馨供出幕後主謀是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洪述祖曾當過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幕僚,采購時收了兩千兩銀子的回扣,事發後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但洪述祖是個厲害的人,在獄中居然買通了獄卒,逃出獄後,洪述祖回內地發展,投奔趙秉鈞,當上了趙秉鈞的秘書。

案子到這裏,矛頭直指趙秉鈞,而眾所周知趙秉鈞是袁世凱的心腹,所以袁世凱很難洗脫嫌疑。宋教仁遇刺時,孫中山正在日本,為修建鐵路的事籌款。聽說宋教仁被殺,孫中山立即抓住機會,向袁世凱發難。

二次革命一觸即發。

宋教仁之死至今還是一個謎案,很多人都有嫌疑,但主要觀點還是認為不是袁世凱集團幹的,就是國民黨內部陰謀。孫中山等人認為袁世凱是兇手,袁世凱集團認為孫中山和陳其美等人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