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戰爭揮之不去的痛(第2/4頁)

當然,日本人恨透了袁世凱,所以伊藤博文還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嚴懲袁世凱。對此,李鴻章堅決拒絕了。

後來,李鴻章讓袁世凱護送大院君回國,李鴻章的目的是希望袁世凱再次控制朝鮮。袁世凱到了朝鮮後,積極扶持大院君,讓李熙和閔妃夫婦倆特別難受。

關於袁世凱在朝鮮的表現,歷來就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大多數人認為袁世凱在朝鮮還是盡忠職守的,他雖然權欲很強,但是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在與日本人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袁世凱的表現頗為出色。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正是由於袁世凱在朝鮮對日本人的強硬態度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

那麽,究竟哪種評價更符合事實呢?筆者以為前面的評價應該更符合實際,甲午中日戰爭的罪魁禍首絕不是袁世凱,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是很明顯的。不管有沒有袁世凱,日本都會發動侵略戰爭,日本一直在擴大軍事力量,十年磨劍就是為了有一天拿其他國家試劍。

後來,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中國和日本都派兵前往朝鮮。袁世凱雖然在第一時間請示李鴻章,但中國衙門的辦事效率遠遠比不上日本,日本的動作比中國要快得多,他們在第一時間內派出七千士兵登陸朝鮮。

東學黨原本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聽說中日兩國派兵來鎮壓自己,早已嚇得魂飛魄散,是以兩國軍隊還沒過來,他們已經逃得一幹二凈。那麽接下來就是中日兩國的問題了。

根據之前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簽訂的條約,這時候中日兩國都應該信守條約,從朝鮮撤兵。可惜問題沒這麽簡單,日本對朝鮮是志在必得,非但沒有撤兵,反而不斷地往朝鮮增兵。袁世凱請求李鴻章派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到朝鮮跟日本軍決一死戰,李鴻章自詡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他一口回絕袁世凱的要求,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針。

李鴻章清楚,俄國也非常想染指朝鮮,所以李鴻章想挑起俄國和日本的爭鬥。只可惜,俄國人並沒有上套,他們同意“勸勸”日本。

此時,中國國內對日宣戰的呼聲越來越高。

老李很糾結

當時,中國最了解日本的人是李鴻章,因為李鴻章在掌管海軍的時候就一直以日本為假想敵。本來中國也是很有希望建造一支像日本那樣現代化海軍的,可惜慈禧幾次三番挪用海軍經費,海軍根本沒有任何發展的可能。

當朝野上下一片喊打聲時,李鴻章的心裏涼颼颼的,他很清楚中國打不過日本,但是又不能說出原因。袁世凱在日本也待不下去了,趕緊逃回國。

1894年,正是光緒二十年,這一年光緒二十四歲。面對朝鮮的形勢,光緒沒有掉以輕心,他派遣了近兩千五百名士兵趕往朝鮮,這點兵力當然遠遠比不上日本在朝鮮的兵力。不過,當時光緒並不認為中日的戰爭會迫在眉睫,他只是要做出一個姿態,希望日本能夠知難而退。畢竟天朝上國這麽久,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余威還是有的。

日本在朝鮮的行動引起了西方列強的警惕,他們擔心日本的擴張政策會影響他們在遠東的利益,所以西方列強一起對日本施壓。這反而引起了李鴻章的錯覺,李鴻章覺得只要列強能幫助中國,日本一定會退讓的。李鴻章這一疏忽可不是小事,讓中國軍隊疏於備戰,真打起來措手不及。

說實話,在這件事情上,光緒比李鴻章的感覺更敏銳,他覺得事態遠遠比李鴻章所想象的要嚴重,他給李鴻章下了一道聖諭:“現在倭寇的氣焰越來越囂張,朝鮮被他們脅迫,岌岌可危。千萬不要指望列強對日本的勸說,那些都是空的,中國和日本的決裂就在眼前。你督練海軍這麽多年,應該比較了解日本人吧,希望你能審時度勢,盡快備戰,不要等到戰爭爆發後匆忙應對……”

李鴻章在心裏是比較看不起光緒這個黃口小兒的,他覺得姜還是老的辣,光緒懂什麽,日本肯定不敢跟中國開戰的。

五月二十八日,光緒召見軍機大臣,當著軍機大臣的面表示自己站在主戰派一邊,還說慈禧太後也主張打一場。李鴻章心想,你們這娘倆知道什麽,海軍的錢都被老佛爺給花光了,這仗怎麽打都是輸。

六月十五日,光緒在上書房召見翁同龢,翁同龢告訴他朝臣的意見是一面增兵一面協商。

光緒沉吟片刻說:“如果日本撤兵的話,我們可以跟他們談判,如果他們不撤兵的話,免談。這也是皇太後的意思。”

翁同龢:“這個老臣知道。”

慈禧確實是主戰的,因為在慈禧的眼裏,日本不就一個彈丸小島嗎?泱泱大清打敗它就像摁死一只虱子。當時,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壽,慈禧反倒希望早點開打,把日本打敗後,自己再來祝壽,那簡直就是雙喜臨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