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後垂簾,光緒緊張(第5/7頁)

光緒馬上就到十四歲了,慈禧又會找什麽樣的借口阻止他親政呢?

這次,慈禧什麽借口也沒找,閉口不提皇帝親政的事。大臣們早已窺破慈禧的心理,也沒人敢提此事。曾經犀利的恭親王這時候也一副與世沉浮的樣子,不敢跟慈禧作對。就這樣,光緒的十四歲就這麽平靜地過去了。

光緒九年(1883年),法國入侵越南,同時用武力威脅清政府,要求清廷答應他們的條件。全國上下籠罩在戰爭的陰雲裏,朝野上下又開始了主戰主和的討論,李鴻藻、左宗棠等人主張一戰較高低,認為法國侵吞越南的真實目的是以越南為跳板,進一步入侵中國。主和派的代表李鴻章則認為法國軍事力量遠勝清軍,如果開戰的話,得不償失,請求奕跟法國和談。李鴻章還說實在要打的話也只能采取遊擊戰,派遣軍隊入越南伏擊法軍,千萬不能跟他們正面對碰。

面對這兩種態度,慈禧也沒有定見,她很清楚自己玩弄權術很高明,但說到軍事大事就是外行了。所以,慈禧讓李鴻章全權處理此事。慈禧的態度不明朗,奕的態度也很模糊。

奕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讓大臣們很不解,危急關頭,當斷不斷最是失策。但我們也不能苛責奕,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恭親王早已死在慈禧的手中了,現在的奕心如死灰。他知道不管自己怎麽做,也不管是做好做壞,最後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奕很清楚,自己是慈禧的眼中釘,功勞越大,死得越快。眼看光緒親政的問題一天比一天迫近,如果光緒真的親政,肯定重用自己。但慈禧是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在光緒完全親政之前,慈禧一定會在政治上擊垮自己。

奕只是不想再做冤大頭了。

奕之所以不敢輕易表態是因為他被整怕了,即使要表態他也要先揣摩好慈禧的意思。剛開始的時候,慈禧偏向李鴻章的看法,認為最好是主和。奕就跟著說:“最好不要輕啟戰端。”後來,國內主戰的聲音越來越高,慈禧受這種熱情感染,忽然從鴿派變成了鷹派。奕揣摩到慈禧的意思,也說:“可以打。”

奕這種騎墻的態度引起了許多大臣的不滿,慈禧似乎也對他很憤怒。奕感覺到了這點,又百般討好慈禧,在慈禧的大壽上大花心思。

慈禧心想,你以為討好我就可以逃過這一劫。

1884年,中法戰爭開打了,沒想到清軍果真不堪一擊,在越南前線節節敗退。慈禧立即拿這個當借口,將失敗的責任推到奕的頭上,並和醇親王奕一起草擬了罷免奕軍機大臣等職的上諭。

軍機處基本上都是奕的親信,如果慈禧只罷免奕一個人,還不能說明她手段的狠辣,慈禧居然將所有軍機大臣都罷免了。新的軍機處人員全是慈禧的人馬,短短的幾天,慈禧就把這個帝國的中樞機構完全變成自己的後花園。

這次政府機構大改組又被稱為甲申朝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朝變,因為從此以後,大清國就是慈禧一個人說了算。

架空光緒

光緒十六歲的時候,親政問題終於提到了日程表上。光緒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無論是讀書做學問還是做人,都非常嚴謹,慈禧再也不能以頑劣不堪為借口推遲他親政的時間。

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十,慈禧宣布明年將歸政於光緒,慈禧還讓欽天監選擇吉日,明年正月舉行親政大典。

光緒的父親奕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早就窺出慈禧不是真心歸政,所以自己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如果露出志得意滿的跡象,搞不好會跟奕一個下場。善於揣摩人意的奕給慈禧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太後用“訓政”取代歸政。奕知道,慈禧連自己的親兒子同治都不肯歸政,何況是隔了一層的光緒。

明白,這時候如果不學聰明一點,將來自己的孩子肯定要吃苦頭的,所以果斷地提出讓太後訓政。那意思很明白啊:太後,你繼續掌權吧!

慈禧並沒有答應,對,她在等。果然不久,奕帶著王公大臣們一起請求太後訓政,大臣們說皇帝太年輕了,經驗不足,國家大事又不是兒戲,很多事情還要仰賴太後裁決。

慈禧一聽說道:“你們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那好吧,準奏。”

幾天後,慈禧頒布了一道懿旨:“現在國家問題很多,國事繁重,皇帝剛剛親政有很多問題還不了解,碰到一些不能決斷的大事,哀家不能不在一旁提點。本來哀家不想過問政事,無奈王公大臣一再邀請,讓哀家為國再盡一份力,哀家不敢因為死守教條而置國家大局於不顧,勉強答應了,決定在皇上親政後再訓政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