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剃頭來了(第2/8頁)

如果非要在曾國藩身上挖出成功學的東西,那就是忍術。

可怕的湘軍

團練和鄉勇是清朝兵制下的產物,正規軍的戰鬥力越來越弱,不得已才招募各地的鄉勇。

清朝靠八旗兵起家,入關之後,八旗兵戰鬥力越來越低。三藩叛亂時,康熙主要靠綠營兵鎮壓了這場叛亂。從此以後,八旗兵的戰鬥力越來越低。為什麽?因為清廷一直把八旗當做是家底,不隨便拿出來用,但工具不用都會生銹,何況是兵團。

乾隆後期,在討伐白蓮教時,迫於形勢需要,發展出團練和鄉勇。沒想到這個發明還真的應了時代的需要,以後每逢戰爭都會訓練一批鄉勇。

從鄉勇團練到湘軍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走,完成這段距離的正是曾國藩。值此亂世,湖南盛行經世致用的理學思想,在清朝,湖南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地方,但湖南人天生有一種強烈的“成功”欲望。

江忠源還活著的時候,曾國藩就建議訓練一萬人,一舉拿下天京。這一萬人就是湘軍最早的骨幹,如何治理這支軍隊呢?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帶領湘軍的小頭目,第一要求能夠治理百姓,第二要求不怕死,第三要求不在乎功名利祿,第四要求能夠吃苦耐勞。”曾國藩用人最注重忠義血性,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可靠的,所以他最怕用那種智巧的人,更怕用像自己城府這麽深的人。曾國藩不愧是一個深邃的領導者。

在湘軍的將領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讀書人當將軍的比武夫多得多。還別說,真管用,這些讀書人都是曾國藩精挑細選出來的,也許拎不起斧頭,但是骨頭都是很硬的。

曾國藩對士兵也有嚴格要求,優先選擇年輕力壯的農夫,如果會玩一些兵器的更好,但凡油頭滑面的一概不收。有市井氣(市民氣、俗氣)的也不收,有官僚氣的更不收。曾國藩本身是個官僚,居然如此歧視官僚,這個人做領導簡直到了化境。

為了防止士兵們逃亡,曾國藩在招募的時候就各個營官到自己老家去招兵,這些兵的家庭住址父母兄弟等信息全都記錄在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啊,點名時人不在,行,到你家裏去找。曾國藩用書生管理農民,確實很有創意。

為了保證將士們英勇作戰,曾國藩還提高他們的薪水。曾國藩的錢哪來的?小部分是清廷撥款,大部分還是自己籌措的,在籌錢這塊,他有一個智囊團,可以從各種途徑獲取銀兩。劉蓉和郭嵩燾都是理財和搜刮的高手。所以,湘軍的拿的錢有綠營兵三倍多,連打仗都受經濟規律影響啊。

至於將士的薪水,曾國藩是這樣安排的:帶五百人,一年可以拿三千兩銀子,依次遞增,如果能帶一萬人,一年可拿六萬兩黃金。這種激勵作用是相當大的,只要你有本事,不怕死,就有可能發財。

曾國藩這人還挺有創造力,雍正無中生有創立個軍機處,他曾國藩也創立了一個營務處。營務處相當於一個參謀機構,專門負責培養軍事人才,相當於軍營裏的軍校。

曾國藩管理將領有四字秘訣:勤、恕、廉、明。所謂勤就是說當將領的一定不能懶,將領一懶,軍紀就會渙散,凡事都要親臨第一線,了解種種細節,然後再作決定。所謂恕就比較難理解了,大家應該兇狠才對,為什麽要強調恕呢?曾國藩認為大家都是湖南人,都是鄉親,應該親如兄弟,不要動不動就責打士兵。所謂廉很好理解,當將領的一定要廉潔奉公,這樣士兵才會賣力。所謂明就是要明察秋毫,不能被下面的人糊弄。

在軍中,曾國藩號召大家要吃苦耐勞,提出了四耐:耐冷、耐苦、耐勞、耐閑。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借鑒了戚繼光的經驗,同時結合清朝現有的兵制。曾國藩以營為基本定編單位,初設每營三百六十人,後設五百人。在每一個營中,十人為一隊,但實際上一個隊有十二個人,還包括隊長和斯養,斯養到底是個什麽人呢?其實就是一個燒飯洗衣服的,打仗中也需要這樣的人。八個隊又組成一個哨,在每個哨中,第一隊和第五隊配備擡槍,擡槍大概有三十斤左右,相當於那時候的重機槍。二、四、六、八隊配置大刀和長矛,第三和第七隊配置小槍。四哨為一營,營官除了指揮四哨之外,還有六隊親兵,第一和第三隊親兵是炮手,二、四、六隊用的武器還是刀和矛,第五隊是長槍隊,沒有哨長,親兵總共七十二人。

一個營裏,各個兵種搭配比較均衡,就好像一道營養均衡合理的菜,上了戰場自然有威力。除此之外,曾國藩還增加了長夫制和帳棚制。打仗並不簡簡單單就是拿起武器上戰場賣命,除了賣命之外,它還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清軍中,沒有專門用來搞後勤的士兵,後勤也不光是運糧草做飯那些,有時候還包括修築河工、守護好漕運等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