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第4/5頁)

代表團到達北京時,乾隆正在避暑山莊舉行八十三歲壽典。幾天後,馬戛爾尼帶領七十多人前往避暑山莊覲見乾隆。乾隆這次接見英國使者究竟發生了什麽呢?

英使埃尼斯·安德遜在回憶錄中說:“在夥食供應上,我們迄今是很少有理由提出異議的。關於這方面,我們所受的待遇不僅是優渥的,而且可以說慷慨到極點。”

夥食方面沒問題,那其他方面肯定是有問題了。

東西方第一次正面接觸可以說是一場完全的失敗,兩國之間的誤解是如此之深,乾隆完全無法理解馬戛爾尼訪華的目的。當然,我們可以說是郭世勛出了問題,故意把英國使者來訪說成是進貢朝覲。但我們又不能完全怪郭世勛,他也有自己的難處,乾隆是個什麽樣的皇帝郭世勛是很清楚的。在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大多數官員都是極力粉飾,如果他們照實說話,很可能惹皇帝不開心。

第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是禮節。乾隆本以為這些使者會對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禮,沒想到他們居然按照自己國家的禮儀,對乾隆行單膝下跪禮。根據清朝的規定,任何國家的使者覲見中國皇帝時,都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英國人頭上又沒有長角,自然不能例外。

馬戛爾尼卻認為,英國和中國是平等的國家,所以自己只能按照英國的禮儀朝見皇帝。乾隆對此非常生氣,他說即使是英國國王親自來了,也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

馬戛爾尼最後被逼得沒辦法,這麽跟乾隆解釋:“一個國家使者的舉止,不是他個人的行為,而是代表了他的國家。一個國家的君主不能把要求他們臣民的禮節用來要求外國使者,臣民對君主行禮表示屈服和順從,而外國使者對君主行禮表示尊重和友誼。”

這些話對乾隆能管用嗎?不用想我們也知道,根本不管用。沒辦法,馬戛爾尼此行擔負重任,不得不考慮妥協。後來,馬戛爾尼表示要他磕頭也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清廷必須也派出一個大臣跟著他一起向英王的畫像磕頭,而且必須把這事記下來,弄個備忘錄。

馬戛爾尼這番話是對欽差大臣徵瑞說的,這種狂妄悖逆的話徵瑞自然不敢稟告乾隆。他如果告訴乾隆,搞不好就會弄丟烏紗帽,沒辦法,只好能糊弄就糊弄。後來,英國使者到了避暑山莊後,和珅知道了他們不想磕頭,便勸他們還是按照中國的規則辦事。然而,馬戛爾尼仍然堅持說如果讓他磕頭,必須滿足附加條件。

乾隆知道馬戛爾尼不想磕頭的事情後,極為生氣,下令降低對英國使團的接待規格,減少給他們的物資供應,並取消對他們的一切賞賜。準備等萬壽節一過,就打發他們回家。

看到極有可能功敗垂成,馬戛爾尼只好做出妥協,我們至今不知道這種妥協到底是什麽。沒有任何資料證明馬爾嘎尼行了三跪九叩大禮,但也不可能行的是英國禮節,很可能是某種折中禮儀,據說是九次單膝下跪。有沒有雙膝下跪我們就不知道了,根據管世銘寫的一首詩,似乎是雙膝下跪,他說英國使者本來是單膝下跪,見識到乾隆威嚴後,不由自主就雙膝跪下了。

不管怎麽說,英國使者肯定沒有行三跪九叩大禮。結果我們可以想見,馬戛爾尼的這次外交徹底失敗,萬壽節一過,乾隆就讓他們打點行李回老家了。

有一點我們必須了解,馬戛爾尼訪華的時候,英國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英國的人口雖然只有八百萬,但是工業革命推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英國的軍事力量和工業同步發展。而乾隆恰恰也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兩個強國之間的接觸難免會有沖突。

在英國人看來,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商品傾銷市場,也是一個重要的原料產地。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都是英國人的必需品,英國人每年要消耗一千多磅茶葉。打開中國國門,與中國自由通商是英國資產階級的強烈願望,其實這個願望是互利互惠的,如果中國早日和英國平等通商,也可能不會有後來的鴉片戰爭。

乾隆的想法當然不一樣,中國仍然處於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就像乾隆所說的,並不需要外國的那些玩意兒,而中國賣給外國的東西卻是必需品。在乾隆時代,英國的對華貿易存在著巨大的逆差。作為一個工業大國,這是英國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們急切地希望扭轉貿易逆差。這才是英國不惜花費巨資讓代表團出使中國的原因。

在馬戛爾尼之前,英國就派遣了查理·卡思卡特訪華,可惜卡思卡特中途病逝,此行未能成功。馬戛爾尼雖然到了中國,但是目的仍然沒有達到。他以給乾隆祝壽的名義拜訪中國應該說是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