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十全老人的外交手腕(第2/5頁)

就在福建教案爆發之時,一個躲在安徽和湖北交界處的山林裏燒炭的年輕人,莫名其妙地產生了反清的念頭。這個年輕人叫馬朝柱,生活非常辛苦艱難,看不到理想,青春對他來說似乎是一場悲劇。沒有出路,他於是想到了反清,他經常跟白雲庵裏的和尚聊天,討論如何推翻清王朝。

馬朝柱誇口說自己在十六歲時做過一個夢,根據夢的指示,自己似乎有九五之命,而且這個帝王師就在護國寺裏。白雲庵的和尚告訴他,白雲庵以前的名字就叫護國寺,莫非……

後面大家可以想象到了,造反之前首先要造勢。馬朝柱忽悠了一大批人,聯想到當時清廷正在鎮壓西洋傳教士,馬朝柱告訴大家,明朝後裔朱洪錦現在正在西洋,還有大學士張廷錫和大將吳承雲等人支援自己。張廷錫是張廷玉的弟弟,馬朝柱說張廷玉跟乾隆鬧翻了,待在家裏想造反。還說吳承雲是吳三桂的孫子,準備繼承遺志,起兵反清。

乾隆十五年,馬朝柱宣揚說朱洪錦很快就在西洋起事,準備光復明朝。馬朝柱打著西洋的旗號造反,多少還是有些創造力的,從乾隆鎮壓傳教士的行為中,馬朝柱看出乾隆對西洋人的恐懼心理,所以便將明朝後裔和西洋人捏在一起。

起義最後被血腥鎮壓,但馬朝柱卻神龍見首不見尾,不知道跑到什麽地方去了。有人猜測他可能渡海去了西洋,這件事對乾隆刺激很大,重要的不是叛亂,而是叛亂與西洋人的關系。如果西洋人在幕後支持這些叛亂的話,大清的統治將岌岌可危。

乾隆下令在全國對馬朝柱進行搜捕,乾隆認定這個人肯定跟洋人勾結,如果沒有海外背景,斷不至於這麽猖狂。乾隆對馬朝柱下了通緝令,然而連馬朝柱的影子都沒看到,搜捕了二十年,始終找不到這個神秘人物的行蹤。

越是找不到,越容易產生不著邊際的幻想,乾隆覺得西洋人實在是太危險了,這些藏在暗處的妖魔隨時會跳出來,撲向大清國,將大清國撕得稀巴爛。乾隆也知道,在自己登基的第五年,荷蘭人在印尼屠殺華僑,一萬多華僑被殺,時人稱之為“紅溪之役”。從郎世寧這些宮廷畫家的背後,乾隆看到了不一樣的西洋人,如果說郎世寧是天使的話,那麽,還有魔鬼躲在暗處。

洪仁輝事件

乾隆二十年四月,一艘外國商船靠近寧波港口。浙江水師前去攔截,發現船上有五個西洋人,其中一個人用半生不熟的中國話說:“我……系洪仁輝……英吉利人……”

洪仁輝說他們是想到寧波做生意的,進一些茶葉和蠶絲到歐洲去賣。水師提督武升進很高興,因為這意味著一個撈油水的機會到了。武升進立即向乾隆奏報,說這些洋鬼子感服聖恩,千裏迢迢來這裏經商,帶來了許多銀元和洋酒,還有四十多名漢人水手,這些水手都沒有發辮。

乾隆畢竟是作為帝王的最高統治者,他對洋酒銀元都無興趣,也沒興趣跟這些洋人交流,倒是對四十多名沒有發辮的水手非常警惕。這些漢人模樣的人怎麽會沒有發辮?他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海外華僑,這事一定得查清楚。如果這些漢人是中國人,那可是抄家滅門的大罪。後來查明說這些人是外國人,乾隆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乾隆一看沒大事,便讓武升進好好招待那些洋人。結果,這些洋人滿載而歸,把中國的商品帶回國內,大發洋財。第二年,他們又來了,不過這次船只要大得多,帶來的貨物也多得多,水手有一百三十多個。這次,洪仁輝擔任起了翻譯,中文水平似乎也有所提高。

這一次,乾隆警惕起來了,他感覺到這些西洋人的野心。雖然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些人的野心是什麽,其實現在我們知道是發財,但乾隆更多的是從“維穩”的邏輯來看問題的。

乾隆於是找這些洋人麻煩:本來外國商船只能在廣州、澳門等港口通商,從來沒有到寧波來的,這些洋人想把寧波開辟成一個港口,這事本來沒有什麽不好,但長期下去,滯留在內地的洋人會越來越多。

乾隆並沒有直接把洋人轟走,而是指示兩廣總督楊應琚提高關稅,最後關稅比廣州、澳門等地提高了一倍。

提高關稅以後,並沒有把這些洋人攆走,他們反而繼續在這裏經商。這是怎麽回事呢?這些洋人為什麽不在廣州通商呢?其實,洋人真正怕的不是提高關稅,而是各種各樣的陋規,廣州那邊陋規太多,各級官員敲詐勒索,搞得洋人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在寧波的話,陋規少,采購也更方便,成本價大大降低,雖然關稅提高了,但實際利益更大。

浙江巡撫楊廷璋把這些情況如實地稟報乾隆,沒想到乾隆居然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策,他決定開放浙江為通商港口,允許外國人到這裏貿易。本來這是一項符合發展潮流的政策,也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但很快就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