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漠孤煙馬蹄疾康熙親征噶爾丹(第4/6頁)

烏蘭布通慘敗後,噶爾丹處境極為淒慘,沒有牲畜,人員大量減少。為生計所迫,噶爾丹不得不低頭請求清廷給一些糧食和白銀,以解燃眉之急。清朝的理藩院一口回絕,康熙卻法外施恩,賞賜給噶爾丹千兩白銀,同時派遣大臣招降噶爾丹,承諾只要歸降,一定妥善安置,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噶爾丹也是一個高明的對手,他看出康熙的兩手做法,也還之以禮,派出兩千男女到清軍駐地,表面是歸順,暗地裏讓這些人充當奸細,四處搜集情報。安穩一段時間後,噶爾丹又要求清廷將多爾濟和哲布尊交給自己,對於噶爾丹的無理要求,康熙給予了嚴厲的譴責。

噶爾丹被拒絕後,心裏很不服氣,開始在邊境挑起事端。康熙派遣使者到阿拉布坦那裏通好,噶爾丹的部署半道截擊他們,將使者們殺害,劫走全部行李。此外,噶爾丹還挑唆其他人背叛清朝,阻止班禪入京。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噶爾丹率領三萬騎兵渡過克魯倫河,對喀爾喀部落進行大肆搶掠。上次戰敗讓噶爾丹記憶猶新,所以這次他沒有進入漠北,只是揚言等借到俄羅斯六萬鳥槍兵,將大舉進攻,這分明是公然向康熙宣戰。

康熙必須回應噶爾丹的挑釁,當然征討的困難康熙也非常清楚,他說:“朕親歷其間,比較了解塞外情形,自古以來,這裏就是難用兵的地方。那裏是不毛之地,經常無水,到了沙漠地帶,運糧特別難……”

困難重重不過是為了表示康熙的鋼鐵決心,康熙又說,噶爾丹違背約定,橫行無忌,如果不滅了他,邊境將永不得安寧。康熙召集三品以上的武官商討滅敵之策,大家都認為非常困難,都不願勞師遠征。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仍然堅持剿賊,更令人吃驚的是,康熙居然要再次禦駕親征。他後來回憶這段經歷說:“我上一次征討噶爾丹,眾人都勸阻,只有費揚古支持我。後來兩次征討,就沒有人贊同我了,是我執意如此。”

這一年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十二歲的康熙帶領十萬兵馬,兵分三路,再次前往大漠討伐噶爾丹。東路軍由抗俄名將薩布素率領,西路軍由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統領,中路軍是康熙親率的禁衛軍。

行軍途中,無論多小的事情,康熙都要親自過問,然後做出具體的指示。遠征大漠,糧草還可以自己帶,但是淡水卻帶不了那麽多,尋找水源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飲水問題主要靠掘井解決,這事由戶部侍郎思格色負責,他負責掘井,掘好一口井後,他回來向康熙稟報。康熙問他:“一口井能解決多少人馬的飲水問題?”

思格色回答不上來,康熙很生氣,罵他為官昏聵,讓議政王大臣撤了他的職,貶為一般的士兵。後來,康熙派遣副都統阿迪視察水草情況,阿迪回答說:“現在冰雪凍住了,不容易開掘。”

康熙很生氣,說:“用兵之道,貴在神速,大兵行軍,斷不可缺水,時當春季,地脈當融,即使冰凍也可以鑿開。”

世上最怕認真二字,康熙的命令下達以後,沒過多久,就掘出了好幾口井,把地下的冰層鑿開後,醉人的清泉就湧出來了,全軍一片歡騰。為了方便大家飲水,康熙讓軍隊圍繞著井紮營,這樣士兵可以從不同的方向飲水,不會造成擁擠。每口井康熙都讓官兵把守,以保證用水的安全。

康熙每天都起得很早,起來後他就看到軍營裏炊煙繚繞,心中頗多感慨。

在這段漫長的征途中,面對著沙漠的風光和草原的廣闊,康熙心中難掩詩意之情,在征途中,他寫下了一首詩:

四月天山路,今朝浩瀚行。

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

戰伐因聲罪,驅馳為息兵。

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

在這首詩中,康熙表達了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不辭辛苦堅持親征的戰鬥精神,也流露出了一定的自豪感,所以他才敢很有底氣地反問:“帝王中,像我這樣禦駕親征,穿越沙漠、高山、草原的有幾個呢?”

康熙有一個特點,一旦做出了決定,一定會堅持到底。大軍到達科圖時,有傳言說噶爾丹已經逃走了,遠遠地不知躲在什麽地方。扈從大臣佟國維、索額圖、伊桑阿等人反復啟奏,希望康熙能夠班師回北京,留下西路兵對付噶爾丹就行了。這些大臣平時在北京城裏養尊處優,過著天堂般的生活,現在要來這塞外遭罪受,肯定不適應。他們請求康熙回京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還是一種自私的心理,並不是為了康熙。

康熙很憤怒,嚴厲地斥責了他們。康熙說:“怯懦是最大的無恥,半途而廢是世上最沒出息的行為。”

康熙一般很少這麽憤怒的,可這時必須憤怒,佟國維、索額圖這些人的想法並不是少數人的想法,很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理,一旦這種心理蔓延開了,一定會影響士氣動搖軍心。所以,康熙必須向全軍表現出自己的決心,不滅了噶爾丹絕不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