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順治親政(第4/6頁)

多爾袞對於清朝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政治上,遠遠趕不上皇太極。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察。

經濟和民生方面,多爾袞做得遠遠不如皇太極,他大肆圈地,處決逃人非常殘酷。入關後,多爾袞對於反抗的漢人實行了恐怖的屠殺政策,如果是皇太極,這種事情是不會出現的,或者至少出現得非常少。多爾袞自始至終沒有統一中原,跟他的政策不無關系。多爾袞在文化上也毫無建樹,他真正的功勞就是為清朝打下江山。

如果把皇太極比作一個一流的政治家,多爾袞最多只能算是二流。多爾袞應該算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

叛逆的順治

福臨從六歲當皇帝,到十三歲親政,中間有七年的時間。這七年他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變成一個熟悉權力鬥爭的少年,開始對自己身處其中的這個環境有所了解。他沒有成熟,但是他開始覺醒。

福臨繼承了皇太極和孝莊的基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可惜他沒有機會接受皇太極那樣的教育,很小的時候就被置身於風口浪尖之上,來不及按照生命本來的軌跡成長。特殊的環境加上天生的敏感,導致福臨這孩子性情特別暴躁,喜怒無常。

這也不能怪他,換作是別人,結果可能也差不多。如果你頭腦遲鈍一點還好,偏偏福臨很聰明很敏感,所以就很痛苦。

他的內心強烈地缺乏安全感,這導致了他的感情,無論是好的感情還是不良的感情都特別強烈。他無法理解自己的母親,也看不慣自己的母親;他很討厭多爾袞,卻又懼怕他的權威。他很憤怒,他很生氣,但是他沒有辦法。終於等到多爾袞死掉,一切似乎可以重新開始。

狠狠地報復了多爾袞一通之後,順治發現自己並不幸福,他還是那樣喜怒無常,還是那樣動輒生氣。他發現環境依然很復雜,自己依然掌控不了很多東西,連自己的幸福和自由都無法掌控,他很壓抑,情緒特別敏感,經常和母親鬧別扭、發脾氣。

他發現自己是那麽反感那個別人稱之為太後的母親。

在順治短暫的一生中,充滿了矛盾和痛苦,用時髦的話來說,他沒法和諧。本來母子之間應該很和睦才對啊,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不是提出過什麽戀母情結嗎?母親和兒子本來不應該有那麽多矛盾的,順治帝為啥這麽恨自己的母親,估計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中間可能有個過程:戀母——恨父——恨母。

母子關系不好,君臣關系也好不到哪裏去,夫妻關系也一樣。最後沒辦法,只好一頭紮進佛教中,可惜就連出家都失敗了,在內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二十四歲的順治患上天花,一命嗚呼。

順治帝有“癡情天子”的稱號,那是基於他對董鄂妃的迷戀,其實董鄂妃還是他從他弟弟那兒搶過來的。為此,他弟弟受不了,自殺了。要說順治純情,真不太可能,根據洋鬼子湯若望的描寫,順治是個非常好色的皇帝。當然,這並不影響他對董鄂妃的癡情,好色跟癡情有時候並不矛盾。像他老爹皇太極,老婆一大堆,還是對海蘭珠情有獨鐘。

順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十三歲的順治在太和殿舉行了隆重的親政大典,名義上是順治掌權,但是背後仍然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孝莊。二月初十,順治率領文武大臣給孝莊上尊號——昭聖慈壽皇太後。

皇太後隨即也有所表示,親自給順治下了一篇《誥諭》,這份《誥諭》可以看作是教導小皇帝如何當皇帝的,我們不妨摘錄下來,確實挺有道理,是封建社會裏做好皇帝的指導性文件,凝聚了孝莊歷經政治波濤後的大智慧。

為天子者,處於至尊,誠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鴻圖;下能兢兢業業,經國理民,斯可為天下主。

民者,國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用人必出於灼見真知,蒞政必加以詳審剛斷,賞罰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則。毋作奢靡,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倘專事佚豫,則大業由茲替矣!凡幾務至前,必綜理勿倦。誠守此言,豈惟福澤及於萬世,亦大孝之本也。

這番話說得非常漂亮,體現了孝莊的一片苦心。如果順治帝能夠將其謹記於心,即使趕不上兒子康熙,估計也是個不錯的皇帝。可惜順治非常叛逆,表面上謹遵母後教誨,背地卻按著自己那套行事。

根據史書記載,福臨親政的第五天,他媽給他找來了一個皇後。這女人不是別人,正是孝莊親哥哥吳克善的女兒,論理親上加親,在沒有近親不能結婚的意識的古代,絕對是美事一樁啊!就連福臨也認為這女孩子不但容貌可以稱得上是佳麗,而且心靈手巧稱得上賢惠。但是當大臣們請求在二月內舉行婚禮的時候,順治帝卻說這事得從長計議,暫且還不行,容我慢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