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順治親政(第3/6頁)

八月,吏部尚書譚泰被人告發,羅列罪狀十多條,其中最嚴重的一條是,譚泰曾經在多爾袞府上表示“我死亦在此門,我生亦在此門”。議政王大臣商量之後,認為譚泰和子孫都應該問斬。順治網開一面:譚泰就地正法,籍沒家產,子孫免死。

冷僧機逃過第一劫,卻沒有逃過第二劫,也許是做錯了什麽事。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順治皇帝突然頒布了一道諭旨:“拜音圖、鞏阿岱、錫翰、席那布庫、冷僧機這五個人曾經依附多爾袞,朕心知肚明,之所以從輕發落是希望他們幡然悔悟,沒想到這些人死不悔改,還敢藐視朕,擾亂國政,朕實在是不能再原諒他們了。”

議政王大臣們又開始搜羅這些人的罪狀,這些大臣們當然是希望從嚴發落,而順治一定是從寬發落,以此彰顯君王仁慈,皇恩浩蕩。

順治說,拜音圖這個人庸弱無能,到了晚年,更是昏聵,看在他年老體邁的份上,就免他一死,關在牢裏吃套餐。鞏阿岱、錫翰、席那布庫、冷僧機這些人呢,死不悔改的東西,全部就地正法,沒收家產。

本來這五人的家人也應該一並處死的,但皇恩總是浩蕩的,不必要的死傷是皇帝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你們都不必死,老老實實做老百姓吧!

經過一年多的清洗和淘汰,多爾袞的黨羽總算剔除得差不多。如果說這次清算有什麽特色的話,就是只在高層內進行,沒有擴大到下層官員,更沒有擴大到平民百姓。這個做法是非常明智的,沒有引起國家的動蕩。

多爾袞一世戎馬,為大清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遭到這種待遇估計是他始料未及的。直到一百多年後,出現了一個喜歡下江南,喜歡到處享樂的乾隆,才給他平了反。乾隆是個享樂主義者,心裏沒那麽多怨恨,覺得這人對我們大清有功,不該是這麽個待遇,應該給他平反。看來,有時候做好事只需要平常心。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孝莊和順治這麽做就做壞了。當時,國家不穩,皇帝又很小,滿朝多爾袞的爪牙。小皇帝要樹立威信,加強皇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再說,多爾袞本來就視自己眼中釘肉中刺,順治不拿他開刀拿誰開刀,何況還是個死人,毫無還手之力。

浪花淘盡英雄——評多爾袞

政治這東西不是非常殘酷,而是絕對殘酷。在政治角逐中,幾乎就沒有第二名的立足之地。

多爾袞攝政七年,權力無邊,他唯一做錯的事情就是沒有篡位。如果他篡位當了皇帝,後來的一切就不會發生了,而且他當時的情況確實具備篡位的資本。

在中國歷史中,權臣一般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從春秋時期晉國的趙盾到明末張居正、清末袁世凱這些人。像曹操這種,雖然自己沒篡位,但兒子篡位的就不會有什麽風險。權臣、丞相、攝政王這些職務在中國歷史中都是風險非常高的職業。

明朝萬歷年間的張居正是一代權相,輔佐明神宗十年。張居正掌權期間,利用手中權力,整頓朝綱,懲治腐敗,加強軍事力量,清查稅收,創造了一段時間的盛世。萬歷頭十年邊境安定,國庫充實,出現了少有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張居正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光是靠左右逢源的做人技巧,應該說主要還是依靠霹靂手段,你要改革,必然會觸動一群人的利益,要想改革成功,沒有鐵腕是不行的。

不用懷疑,張居正的改革得罪了許多人,甚至連皇帝都得罪了。當小皇帝長大成人,自然渴望擺脫這個嚴師的影響。張居正死了以後,反對者們開始給他羅列罪名,明神宗突然覺得自己被張居正騙了很多年,於是向死去的張居正舉起了屠刀。張居正的罪名何其多,其中就有一條是謀反,當然,明神宗並不真的相信張居正謀反。只是剝奪了他的一切稱號,將他的家產充公,子弟發配到邊遠地區,親信大臣一一革職。

多爾袞和張居正的地位很像,但實際情況卻不盡相同。張居正是為了國家大局著想實行改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反擊他更多的是為了自身利益。多爾袞的情況不太相同,多爾袞掌權之後,打壓異己,雖然為國家立了大功,但對於對手多爾袞下手也非常重。多爾袞死後,對手們更多的是為了報復而清算他。

政敵們對多爾袞更多的是恨,這些仇恨都集中在多爾袞的頭上,並沒有涉及具體的政策。多爾袞和張居正都對本朝作出了巨大貢獻,張居正的被打倒是跟他的改革密切相關,而多爾袞的被打倒更多的是因為權力鬥爭。

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時說,多爾袞雖然獨斷擅權,但是沒有謀逆的意思,如果謀逆的話,當時多爾袞手中掌握兵權,想自立為帝並不是什麽難事。這裏要說明,多爾袞沒有謀逆,不代表他不想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