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孝莊與多爾袞的往事(第4/8頁)

第四,就是張煌言的那首詩。其實這個論據完全可以排除,詩人的詩是絕對不可以作為歷史考據的論據,像《荷馬史詩》這種畢竟是少數。張煌言是反清志士,反得很郁悶,寫幾首詩給清朝潑臟水,發泄發泄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表示理解,但絕不能拿這個當證據。

第五,據說一些學者從順治的諭旨中發現了蛛絲馬跡。在1660年,順治皇帝頒布了一道諭旨,諭旨中說:“睿親王攝政之時,皇太後與朕分宮而居,每經累月方得一見,以致皇太後縈懷彌切,乳母竭盡心力,多方保護誘掖,皇太後眷戀慈衷,賴以寬慰。”許多學者從“每經累月放得一見”看出了問題,是啊,福臨當上了皇帝,孝莊要見他還不容易,為什麽只能“縈懷彌切”。

學者們認為這中間肯定有什麽問題,母子之間不能見面,說明中間一定有什麽擋著。是誰擋著呢?除了多爾袞似乎沒有其他人了。既然可以肯定是多爾袞,那麽多爾袞用什麽方式阻止孝莊和福臨見面?很多人猜測,太後之所以跟順治見面困難,是因為太後已經不在宮裏了。太後不在宮裏,又會在哪裏呢?在多爾袞的家裏,她已經嫁給多爾袞了。這是學者們的猜測,根據這些捕風捉影的話判定孝莊下嫁給多爾袞了。

第六個證據就比較玄乎了,跟風水墻有關。古代帝王是非常講究風水的,都覺得能當上皇帝光靠個人努力還不夠,還得有祖宗的庇佑。清朝有三處陵寢,一處在沈陽,兩處在河北。大家知道,皇家的陵寢周圍有一道圍墻,相當於把陵寢保護起來。奇怪的是,孝莊的陵寢卻在圈子之外,不在三個陵墓中的任何一個裏面,孤零零地懸在外面。這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根據古代皇家陵寢的規矩,皇帝的妃子,不管是死在皇帝前面,還是死在皇帝後面,只要沒有犯謀殺皇帝這樣的大罪,都要葬在皇帝的墓旁。跟皇帝關系親的就葬在皇帝身邊,跟皇帝關系疏遠就葬在外圍,但一定是在風水墻裏面。

孝莊雖然跟皇太極的關系不是很親,但也沒有理由葬在風水墻之外啊!整個大清朝,就孝莊一人的墳墓是孤懸的。例外總會激起人們的興趣,人們會猜想其中到底有什麽蹊蹺。

野史中有這麽個記載,孝莊逝世後,她的遺體本來是準備運到關外的昭陵,和皇太極合葬。就在這時,靈異事件發生了,當孝莊的棺槨運到清東陵附近的時候,突然之間變得沉重,一百二十多個人都擡不起棺槨。當天晚上,康熙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孝莊對他說:“不要讓我跟太宗合葬,棺槨停在什麽地方,就是安葬我的地方。就地安葬就行了,一定要牢記我的話,不可以違逆。”

野史雖然不可靠,但也不是空穴來風。正史對此也有記載,《清史稿》中孝莊文皇後的傳記中說,孝莊在臨死前給康熙留下遺言:“太宗皇帝已經葬了許多年,不要為了我輕易動他的陵墓,況且我心裏只惦記著你們父子,葬在孝陵附近就可以了,我不會有什麽遺憾的。”

孝莊的意思說白了就是不想和皇太極合葬,跟皇太極的感情不是很深,心裏只掛念著順治和康熙父子倆,這兩人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是自己的孫子。說實話,孝莊對順治的感情不是很深,倒真的很愛孫子康熙。康熙也很聽話,祖母這樣安排,就照她說的做。到康熙駕崩,孝莊的棺材還沒入土,一直擱在地面上。直到雍正三年,孝莊才入土,雍正把他葬在孝陵外面,取名為昭西陵。昭陵是皇太極的陵墓,不過皇太極的陵墓在沈陽,孝莊葬的地方在河北。

孝莊生前說的太宗安葬已久,不想擾動他,這只是個借口。在孝莊逝世一年前,中宮皇後哲哲逝世後,便是撬開皇太極的陵寢,葬在皇太極的身邊。後來,慈禧太後死後,鹹豐都葬了四十七年,還是把他的陵寢撬開,把慈禧葬在他的身邊。所以說,孝莊絕對是一個特例。她為什麽沒有跟皇太極合葬,一直飄在風水墻之外呢?這是讓歷史學家特別感興趣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孝莊之所以沒有跟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她生前又嫁給了多爾袞,孝莊身受漢文化影響,覺得嫁給了多爾袞,死後又跟皇太極合葬,心理上不適應。

至於孝莊說自己只牽掛順治康熙父子,不在乎是不是跟皇太極合葬,這個理由也非常牽強。事實證明,孝莊對順治的感情是非常淡薄的,當然這跟順治讓她失望也有關系。順治帝生前非常看不慣孝莊,覺得她作為一個太後,怎麽能跟多爾袞眉來眼去,把自己的臉、皇家的臉都丟光了。他哪裏知道孝莊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護他,要他理解孝莊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順治死後,孝莊一直沒有去他墳墓看,直到康熙有一次勸她,才在順治陵前走了一遭。所以,學者們猜測,孝莊為啥沒有葬在皇太極身邊,一定有什麽不得已的苦衷。這個苦衷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連孝莊的孫子都覺得沒法埋在那裏,甚至連重孫雍正也覺得沒法埋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