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西政權的沒落(第3/4頁)

後來,張獻忠又讓人教會李定國讀書寫字,李定國的文化水平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他最愛看的就是兵法書籍。李定國作戰非常勇敢,但對待士兵非常謙和,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此次北伐,李定國第一個勁敵是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是一名元老級的戰將。戰爭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孔有德被迫帶著全家一起自焚。短短幾個月,李定國就收復了桂林和廣州全境,一顆新興的軍事明星正冉冉升起。如果各方面條件允許的話,李定國是應該有望成就一番大事的。

李定國出師大捷,永歷朝廷立即封他為西寧王。與此同時,清廷派出親王尼堪率十萬八旗軍阻擊李定國。尼堪是褚英的第三個兒子,非常驍勇,非常善戰,一生戰功赫赫,然而,他的光榮注定要在李定國的鐵甲面前碰得粉碎。

尼堪到達湘潭後,首先來了個餓狼撲食,擊敗南明馬進忠的部隊,馬進忠被迫退到寶慶。十二月份,尼堪撲向李定國所在的長沙市。李定國看到清軍銳氣正足,人多勢眾,硬拼的話估計勝算不大,便主動退出長沙,在衡州附近設下埋伏圈。尼堪接連幾戰都勝利了,不免有些驕橫,想進一步擴大戰果,來不及多做調整,便指揮部隊乘勝追擊,結果走進了李定國的埋伏圈。

被圍之後,尼堪自知中計,對眾人說:“我清軍上陣殺敵,還從來沒有退卻過,今天被圍,也要死戰到底。”

尼堪不愧是一條漢子,在激戰中被亂刀砍死。

李定國的兵鋒太銳利了,接連殺掉兩個親王,這件事不僅引起了清廷的震動,也讓大西政權感到不安。

和李定國相比,孫可望是一個文人,不免想法就多一點。孫可望是以“軍師”的身份受到張獻忠賞識的,張獻忠把他看成是身邊非常重要的謀士。

孫可望當上秦王後,排場比永歷皇帝還大,過著奢侈又氣派的生活。這不僅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滿,也讓大西政權內部的許多將領不爽。外敵還沒有消除,內部矛盾就變成了最大的隱患。其中,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矛盾最深。李定國對孫可望指手畫腳的作風不滿,孫可望則擔心李定國威望越來越高,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一日,這天是孫可望閱兵的時間,孫可望有言在先,一定要等主帥來了才可放炮升起帥字旗。令人非常痛苦的是,結果李定國一到就升起了帥字旗,孫可望來了以後大怒,說:“你們這是明擺著眼裏沒有我,我還是不是你們的老大啊?”

大家自然是勸他息怒,但這種怒氣是沒法熄滅的,如果不責罰李定國,孫可望咽不下這口氣。李定國脾氣也很犟,說道:“我和你是兄弟,是因為父王死了,你才當上主子。今天是這樣,不代表以後也是這樣。你以為我必須仰著你的鼻息才能過日子?”

看到行刑的人過來,李定國大吼:“誰敢打我?”

孫可望看到這場景,非常難受了,準備騎馬離開演武場,以此相威脅。這時,許多人抱著李定國哭道:“大爺啊,你還是認錯吧!不然一旦決裂,我們大西軍就要散架了,就會被清軍剿滅。”

李定國聽到這話,終於低下頭,忍著憤怒承受責打。打完李定國後,孫可望抱著李定國大哭:“今天因為大義而讓弟弟受辱,我心裏很難過,希望弟弟諒解。”李定國也說:“大哥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局,定國心服口服。”

盡管兩人好像是和好了,但是矛盾卻仍在繼續。

北伐勝利後,永歷政權極力拉攏李定國,疏遠孫可望。而李定國也不想再在孫可望手下做事了,像對待君父一樣對待永歷皇帝。這毫無疑問引起了孫可望的憤怒,孫可望想效法劉邦出雲遊夢澤擒韓信,召李定國到沅州議事。李定國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去赴會。結果在赴會的路上,劉文秀的兒子給他送來信,告訴他孫可望想殺他。

李定國憤怒地寫信責罵孫可望:“不要妄聽讒言,自相殘害以敗壞國家。”

永歷政權認為孫可望想廢帝自立,故意拉攏李定國牽制孫可望,授予李定國“屏翰親臣”金印。李定國得到這玩意兒如獲至寶,感恩戴德,李定國當然不是在乎這個金印,只是有了這個東西,自己就處在一個名正言順的位置上,保衛大明,這個理由多麽堂皇,一下子扭轉了輿論形勢。不再是李定國背叛領導孫可望,而是孫可望想篡明,李定國成了正義的一方。

李定國知道孫可望遲早是要打自己,希望聯手鄭成功,邀請鄭成功一起攻打廣東。結果鄭成功沒來,李定國在肇慶被清軍打敗,退守到南寧。

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和劉文秀、白文選等人將永歷朝廷遷到雲南昆明,這事挑戰了孫可望的底線。順治十四年,孫可望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十四萬大軍征討李定國。結果仗還沒打出感覺,孫可望的部隊紛紛臨陣倒戈,投向李定國。最後,孫可望率領六百多人投向了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