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清朝政治的操盤手(第2/4頁)

此時,阿巴亥是大福晉,深得努爾哈赤的寵愛。當時看來,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中的一個非常有希望繼承汗位。但是當時肯定是不方便立他們為太子的,因為年紀太小,不足以服眾。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努爾哈赤立繼承人的困難,所以最後才沒有留下遺囑,但是他的安排已經透露了心中的想法。而這一點早已被皇太極窺破,所以努爾哈赤前腳去閻王殿,皇太極就立刻逼死阿巴亥。這就叫快魚吃慢魚,皇太極如果再慢一點的話,等阿巴亥反應過來,很有可能就處於弱勢地位。

在逼死阿巴亥這件事上,貌合神離的貝勒們突然立場變得出奇的一致。這是因為阿巴亥一派的權勢太大了,阿巴亥的兒子上台大家都沒有安全感。再加上這些年來,努爾哈赤對阿巴亥寵愛得無以復加,大家心裏早就積蓄了不滿。你想想看,這些兒子們出生入死,拿血汗才換來今天的地位,一個女人僅僅靠著寵愛就為自己的兒子獲得了同等的權力。如果不逼死阿巴亥,實在是後患無窮,應該說皇太極考慮問題是周到的,雖然手段過於狠辣。

皇太極繼位以後,等待多爾袞的是一個巨大的懸念。果不其然,皇太極不久就采取了措施,他把多爾袞鑲白旗的十五個牛錄奪了過來,給了誰呢?給了自己的長子豪格。此時,多爾袞雖然只有十四歲,但也知道別人在欺負自己。應該說,從那時候開始多爾袞就在心裏默念“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多爾袞不敢把仇恨的目標對準皇太極,對豪格恨得咬牙切齒。

皇太極接下來第二個動作是提拔多爾袞,這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我們來看看皇太極是怎麽做的吧!阿濟格已經成年了,皇太極看他不太順眼,聽說他為多鐸說了一個對象。皇太極就問他:“你怎麽搞的?你弟弟還小,就給他說對象?這事經過我同意了嗎?”阿濟格爭辯道:“這種小事也要經過大汗同意嗎?”皇太極反問:“你覺得呢?”阿濟格:“反正事情都已經做了,你說該咋辦吧?”

皇太極:“不尊重我是要付出代價的,算了,你別當這個鑲白旗的旗主,讓給你弟弟多爾袞算了。”

你看,皇太極多聰明的一個人,故意給多爾袞兄弟制造矛盾。阿濟格年紀大了,不好掌控,解除他的權力,讓多爾袞負責,操縱起來特別方便。原來,皇太極是想拉攏多爾袞和多鐸,讓他們變成自己的棋子,對付其他幾個旗的旗主,等利用成功後,多爾袞、多鐸也長大了,那時正好可以收拾這兩個棋子。

多爾袞人生之路就這麽化險為夷了,但是在皇太極手下生存那絕對是一項技術活,不過這些都沒有難倒多爾袞。多爾袞挺過來了。就這樣,多爾袞成為了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到了後來,皇太極甚至都離不開這個人了。

經過時間的淘洗,在皇太極的文臣武將中,多爾袞排名第三,前面兩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這兩人資格是相當老的,比多爾袞大上幾十歲。由此可以想象得出,多爾袞的能力有多強。皇太極封他為睿親王,等於是承認,在我們滿洲國,除了我最聰明,就是你了。

權力男人

多爾袞除了是一個戰爭的好手,也是一個管理高手。皇太極設立六部後,為了挑選一個吏部尚書,傷透了腦筋。他選來選去,最後還是不得不讓多爾袞擔任這個職位。吏部尚書相當於人事部部長,主持官員的任免。所有官員都要經過多爾袞的首肯,才能上任,這就是為什麽多爾袞在第二次汗位爭奪大會上說話底氣那麽足,人家是有群眾基礎的。手中掌握大權後,多爾袞自然會對那些曾經傷害過,得罪過自己的人動手。

多爾袞最恨誰?自然是皇太極和豪格,但皇太極是最高領導,是多爾袞的保護人,你多爾袞不可能對皇太極有什麽不友好的舉動。多爾袞也不敢動豪格,這可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只能對付那些皇太極看不順眼的人,皇太極看誰不順眼?

皇太極看不順眼的人實在太多了,代善是首當其沖的。正好,多爾袞對代善也非常有意見,當時你要是支持我老媽的話,我老媽也不至於死了,現在我哥仨也不至於活得這麽艱難。

怎麽整代善呢?要整死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打壓他還是可以的。這不,機會就來了。

滿洲人是馬上民族,長年累月在殺人放火,殺人放火是有風險的,總是會死人。所以,滿洲人一般會用投降的人補充那些在戰場上不小心掛了的人。通過這種方式,清軍不斷壯大。但是這個投降的人也有先後之分,先投降的稱為“舊滿洲”,後投降的稱為“伊徹滿洲”。舊滿洲比伊徹滿洲享受的待遇要好,連投降都論資排輩,許多後投降的人就不滿了,什麽世道啊,難道投降也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