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逐鹿中原(第4/9頁)

可惜,工作沒幾年,明政府迫於財政的壓力大幅裁員驛卒,這個新政策一下來,沒什麽背景的李自成就下崗了。下崗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連低保都沒有。這樣,一家老小沒什麽活頭了。為了生存,李自成決定再找一份工作。可是很快他就發現,這年頭工作特別難找,最好的且成本最低的工作就是造反,雖然風險大了一點,但是利潤相當誘人。

李自成帶著一幫流氓無產者,開始踏上一條嶄新的道路。據說,在這之前,李自成還有過一段秘史。李自成失業之後,生活過得非常拮據,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打算造反。可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讓他改變了初衷,他的老婆因為忍受不了貧窮的生活,背著他偷人。全身都是血性的李自成如何忍受得了戴綠帽子的恥辱?李自成一怒之下,幹掉了老婆,逃到了偏遠地區投軍。

事實證明,李自成還真是打仗這塊料,在軍中沒待多久就升到了把總的位置,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團長。那時候的李自成年輕氣盛,性格非常沖動,當上把總後,他也只是一介武夫。平時有話不愛好好說,跟人談不攏就掄起拳頭狂扁別人。後來,因為欠餉的事情,居然把自己的上司給幹掉了。

那時候的李自成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武夫,絲毫沒有胸懷天下的志向。他造反不是為了推翻明朝,而是為了混一口飯吃,對他來說,造反就是搶劫。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李自成在剛剛造反的時候完全是一個強盜,看誰有錢就搶誰,絲毫沒有劫富濟貧這種意識。

後來,有兩個文人投靠了他,讓他改變了政策。這兩個文人就是李巖和牛金星,這兩人關系雖然不好,但是一致同意要想幹大事,必須收買人心。

李巖和牛金星都是通曉歷史的,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農民起義雖然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但是,真正通過農民起義最後當上皇帝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建立大漢的劉邦,一個是建立大明的朱元璋。這兩個人能當上皇帝,固然天時地利的因素很多,但絕對是有主觀上的原因的。其他那些農民起義的領袖為啥就成不了大事呢?這跟領導的個人能力絕對有關系,但最關鍵的還是會不會用人。劉邦也好,朱元璋也好,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非常會用人。

李自成剛開始完全是一個山大王,根本沒有用人的意識。而且他還非常多疑,只要他看不慣的人,或者他認為有威脅的人,就直接鏟除,不考慮任何後果。手段殘忍冷酷,沒有理智。

所以,在李自成剛開始造反的時候,並不是那麽深得民心,老百姓把他看成是個黑社會老大,對他防著呢!那些跟著李自成搶劫的,基本上都是流氓無產者,厭惡工作,喜歡不勞而獲。

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李自成被明軍將領左良玉打敗,逃到河南。在河南,他結識了李巖和牛金星,後來牛金星又給他推薦了宋獻策。正是這些文臣謀士的加入讓李自成逐漸地有了王者氣象,在這些人的建議和改造下,李自成這支部隊不再是一支毫無紀律的流寇部隊,而是一支有理想有目標的正規軍。

李自成率領大軍向北京進逼的時候,崇禎本來是準備南遷的,連逃跑路線都確定了,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只等拔腿就逃了。

崇禎為何最後沒有選擇逃跑呢?

是這樣的,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前的一個月,崇禎有一次召集群臣討論南遷事宜。李邦華和李明睿都主張南遷,大家知道,崇禎是一個死要面子的人。他即使心裏想要南遷,也一定要大臣提出來,大家都覺得應該這麽做,才會行動。

聽了兩個大臣的建議,崇禎又把眼睛轉移到內閣首輔陳演身上,在此之前,崇禎曾經對陳演說過,南遷這個事還得先生表態啊!那意思很明顯,即便是南遷,也要大家高高興興,都這麽想才成。陳演如果點點頭,也算是給皇上面子了。可惜,這個陳演城府太深了,他沒有點頭,也沒有反對,只是沉默,令人難堪的沉默。

崇禎再三套他的話,希望他能贊成,可惜陳演不為所動。陳演到底在想啥,如果不了解官場那是很難知道他的心思的。有人總結做官的經驗就是“多磕頭,少說話”,陳演的想法大概也很類似,不贊成會得罪皇帝,搞不好還會亡國,到時後人就會把責任推到自己頭上;贊成的話,大家也會罵自己這個首輔是個縮頭烏龜,敵人來了就逃,跟南宋那幫沒用的大臣有什麽分別。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沉默,沉默無罪,開口有罪。

崇禎只好問他,你身為首輔,這麽大的一個事兒你得拿主意啊?陳演是怎麽回答的呢?陳演說,南遷一事是李邦華等人的主意,皇上聖明,一切全憑皇上定奪,此事微臣實在沒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