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誠: 錢學森和《科技導報》

口述人:蔡德誠先生

整理人:熊衛民

口述時間:2014年8月20日

口述地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蔡德誠先生(2015年1月5日熊衛民攝於蔡先生家)

2014年8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一個座談會上,《科技導報》前常務副主編蔡德誠回顧了他主持該刊期間,不僅刊登贊成三峽工程的文章,還刊登質疑三峽工程的文章;為此,錢學森在任職中國科協主席期間以及其後四次責難《科技導報》的經歷。錢學森先是在主席辦公會議上責備他在三峽問題上與中央不保持一致,然後試圖解散科技導報社,後又指責該刊的辦刊宗旨有問題,乃至追責該刊有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錯誤。

蔡德誠,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35年出生,1955年參加工作,1962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文革”中,因為替彭德懷辯護,反對林彪、“四人幫”,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先後在監獄、幹校11年。1986年由航空工業部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擔任《科技導報》常務副社長、副主編,退休後仍任該刊特約副主編至2003年底。

《科技導報》(以下簡稱《導報》)於1980年在美國創刊。創刊時,我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柴澤民從中協助,由方毅副總理批了30萬美元,由清華大學教授錢寧帶到美國負責運作。然後,聶華桐、謝定裕、潘毓剛等一批華人編委組織文章,操作起來。他們把自己的家作為辦刊場所,編好稿件後,送到香港去印刷。1980年出版創刊號,主要在中國大陸發行,也有很多美國的華人教授訂閱。

李政道、楊振寧、林家翹、陳省身等老一輩科學家也支持這個刊物的創辦,但其主要的操辦者還是那些當時也就40歲左右的少壯派華人教授。他們辦這個刊物,主要目的是給中國開放一個觀察世界的窗口,推動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進程——“匯集熱誠和智慧,為中國的現代化貢獻一份力量”。所以,刊物以“探討現代化的道路與方法”為宗旨。

1981年,在一共出版了3期、發行了7萬多份後,《導報》因故停刊。1985年,它正式復刊,放在中國科協運作,缺一個實際操辦人。當時的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原航空工業部副部長高鎮寧找了我。我在航空部常感覺機關很憋屈,難以思考、探索問題,正希望脫離,就表示願意去。但我有一個條件,就是刊物終審必須在我這兒結束,上面的人,不管是多大的官、不管有多大的名望,都不予幹預。

高鎮寧答應了我的要求。於是,1986年,我以常務副社長、副主編的身份主持《科技導報》的實際工作。正式復刊建社時,由清華大學前校長劉達任社長;由沈鴻等幾位副部長和柴澤民大使出任副社長。主編是學部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孟昭英。高鎮寧說得很明確,請這些人出面領銜,目的是提高《導報》的規格,實際讓我來操辦,不管是雜志社的行政事務還是刊物的編輯工作,他們都不幹涉我。

孟昭英去世後由朱光亞任主編。他和其他領導一樣,從來不幹預我們。但錢學森不一樣,他曾幾次幹預我們。

“你們《科技導報》討論什麽三峽問題?”

錢學森對《導報》不滿,首先是因為它對三峽工程不同意見的報道。從1986年起,我們《導報》就開始關注三峽工程的決策問題,連續五六年,既登贊成意見又登質疑意見。1986—1987年,我代表《導報》長駐美國開辟海外工作,期間曾在美國參與了一個關於三峽工程的兩國四方(中國、美國、中國台灣、香港)專家會議,並以“科技導報專刊”的方式出版了討論會的專集,國內很多大專家以及李銳同志的反對意見我們都登過。

庫區移民是專家討論的重點問題之一。三門峽工程的移民問題一直遺留至今,而三峽工程的預計移民規模還要大得多(後來的實際移民又比預計的要大得多)。還有水庫的淤積問題。我訪談黃萬裏時,他說:與黃河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不一樣,長江三峽水庫是中小卵石淤積。泥沙可以通過水庫排放水形成的激流帶出去,而卵石是難以被激流帶出去的。黃萬裏說過這樣的話:一百年之後,中小卵石的淤積將使長江三峽水庫的庫容完全失去意義。三峽大壩的蓄水量將不夠發電,而航運也要出大問題。到那個時候就必須炸壩,殘塊要用拖輪拖入海中。即使屆時把水壩炸掉,中國的黃金水道也已大大受損。

1992年全國人大表決三峽工程前,外媒說,全中國幾千家報刊,只有《科技導報》登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但他們不知道我們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