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哲敏: 加州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

受訪人:鄭哲敏院士

訪談人:熊衛民

整理人:熊衛民、張志會

訪談時間:2010年11月16日

訪談地點:北京中科院力學研究所341室

鄭哲敏院士(張志會2010年11月2日攝於鄭院士辦公室)

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的青年學子就有赴西方先進國家留學、向本國引入現代文明的風氣,並掀起多輪出國留學的高潮。1937年日本發起的全面侵華戰爭中斷了這一潮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眾多莘莘學子又開始繼續從西方引進真理的工作。因歐洲受戰爭破壞嚴重,日本除滿目瘡痍外還屬敵國,他們大多選擇去美國留學,總數超過5000人。幾年過去,國共內戰結束,他們漸次歸國。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50年代上半葉有1200余人回國。若不是美國政府設置了種種障礙,相關的數字還會高得多。這與20世紀80年代後大部分的留學人員選擇滯留海外形成鮮明的對照。當年為什麽會有許多學子選擇回到中國大陸?那些沒能回來的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歸國的學子和滯留海外的學子後來各自的發展情況如何?對鄭哲敏院士的訪談有助於回答這些問題。

鄭哲敏,著名力學家,1924年生於山東濟南,1947年在清華大學畢業,留校做論文指導教師錢偉長的助教,1948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1949年獲得碩士學位,1952年在錢學森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1955年2月歸國,先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工作,1956年轉入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後擔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所長等職,是中國爆炸力學的主要開拓者,著有《高能成形》、《相似理論與模化》等。因研究成績卓著,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3年)、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1994年)。

初到美國

熊衛民(以下簡稱熊):鄭先生,我受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歷史系王作躍教授之托,想請您介紹您在美國留學和回中國工作、生活的情況。20世紀50年代,留學美國的中國學者有的選擇回國,有的選擇留在美國,王教授想對這兩類人進行比較研究,委托我訪問您。他自己則準備去訪問目前還在美國的那些科學家,譬如您的師兄羅時鈞

鄭哲敏(以下簡稱鄭):羅先生經歷比我坎坷。他比我高一屆,與莊逢甘是(上海)交(通)大(學)1946屆的同班同學,他倆都比我早一年去美國留學。莊先生比我小5個月,剛於11月8日去世,上禮拜我還去參加了他的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

我是1948年8月離開上海去美國的,當時正值國共內戰,兵荒馬亂。我乘的是美國總統輪船公司的Meigs(美格斯)將軍號。船一共走了25天,路線有些繞:先到香港、馬尼拉、呂宋,然後經過關島、中途島。本來還要停檀香山,卻正逢碼頭工人罷工,沒辦法裝卸船只,所以徑直開到了舊金山。

初到美國時挺陌生的,因為我是拿著“扶輪社獎學金”出去的——扶輪社基本上是美國一個組織,在全世界都有分部,它設有獎學金——所以當地扶輪社派一個美國人來舊金山接我,把我放到舊金山一個不錯的旅館。住了幾個晚上後,我買了火車票坐到小城市帕撒蒂娜(Pasadena)。它就在洛杉磯東北邊,城市雖小,但有錢人很多,因為那裏氣候好,四季如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美國出“大王”的時代,很多人退休後就搬到洛杉磯附近,所以帕撒蒂娜住著很多大王,如鐵路大王、木材大王等。這些人捐了很多錢給CIT(加州理工學院),對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當時坐的是夜車,第二天一早到洛杉磯,接我的是扶輪社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先生,和一位剛從CIT拿到博士學位、到CIT航空系做博士後的中國人——馮元楨。馮先生現在很有名,是美國的三院院士,並被尊為“生物力學之父”,近些年接連獲得各種獎項,譬如“美國國家科學獎”等。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馮先生,以後我們變成了交往甚多的朋友,出國訪問時我常去看望他。馮元楨的基礎很好,1937年考的中央大學航空系,1941年畢業,留校當研究生,導師是航空系教授流體力學的老師柏實義。馮先生可能還到國民黨位於成都的航空研究院工作過,研究航空,大概於1945年去美國,1948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