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被誤讀的晚清改革(第3/3頁)

科舉之外,知識分子進步的另一條路線也被堵上了,那就是捐官。捐官當然是壞的,但有其政治方面的作用。雍正皇帝就講得赤裸裸,讀書人那麽多,公務員崗位就那麽幾個,國家就必須給那些落榜者留條補救的路,至少在金錢面前人人平等,這樣才能減少在社會上積壓大批有文化的失業者。有文化的失業者,當然是社會不安定的最可怕因素。洪秀全就是這樣,讀書讀成半吊子,看他寫的那些敕令就知道他的水準,但高考落榜後沒有出路,於是弄出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來。

晚清政治體制改革,大家都說賣官不好,朝廷就下令停了。早期捐官只是虛銜,給個級別,給個政治待遇而已,到公堂不必下跪,不會被脫了褲子打板子。但後來就開始賣實職,那就成了生意了,買官不是富豪們的業余愛好,而成了將本求利的生意,負面作用就很大。政改開始,要建立廉潔高效政府,一刀切,把這個給停了。

按下葫蘆起了瓢。科舉和捐納兩條路都停了,一大堆知識分子或準知識分子下崗失業,郁悶在胸,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幸好此時要建有文化的軍隊,新老文人都很歡迎,這群心懷不滿的知識分子就又握上了槍杆子……

這就是社會的失控,改革者自己走得太快、太猛了,改革力度過大,實際成了革命,改革代價的承受者們就成了社會的離心力量。

【歷史的審視】

晚清改革最終失敗,演變成了革命,乃至綿綿不絕的革命。這樣的結局對我們究竟有什麽樣的啟示呢?辛亥革命十分偉大,因為它居然在王朝崩潰的廢墟上實現了民族和解和政治寬容。中國人骨子裏有一種改朝換代的意識,如同項羽看到秦始皇威武的儀仗過去,就覺得做男人應該像他那樣,要取而代之。在環境允許的時候,特別是晚清改革之際,政治寬容度是很大的,很多人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了。這種欲望不像西方那種經過很多很多年的積累以後,它有邊際。這種欲望是沒有邊際的,它是建立在你死我活的基礎上,它是踩著別人的屍體、鮮血,至少是肩膀上,建立在這樣一種基礎上,它就會導致不斷地折騰、喊口號,大家是跟著行情在變——這會兒流行憲政我們就拼命喊憲政,共和又時髦就拼命喊共和,都在變。萬變不離其宗,以知識分子為主,核心的目的就是奪權,我來坐皇位,我來坐領導者的位置,我坐了是不是比他做得好,那是下一步的事,等我坐上再說。到我上去一看,哎呀,好像是比較困難嘛!

改革被革命中斷後,就開始鹿鼎記。革命是什麽,革命就是解決政權歸屬的問題。這個問題當然主要,但更重要的是民生問題。什麽醫療、住房、教育、社會保障等,這些問題不是靠革命就能解決的,也不是靠革命就能消除的,最後還得靠改革,靠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