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退役撫恤(第4/11頁)

[14]1939年10月13日軍務司長王文宣致軍政部長何應欽簽呈,档號773/858,軍政部档案;軍事委員會軍訓部:《軍事教育會議記錄》,編者印行,1939,第116頁。

[15]劉淩雲:《征塵作育五十年》,《山東文獻》第17卷第3期,1991年11月,第28頁;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編纂委員會編《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第4篇,鳳山:陸軍軍官學校,1969,第388—389頁。

[16]同學關系在近代西方人友誼發展上的重要性,可參閱Michelle Perrot, ed.,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Vol.4, From the Fires of Revolution to the Great Wa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561-563.

[17]Ch’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p.68. 即使是短期的訓練班隊中,也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例如抗戰時期一位畢業於中央軍校參謀訓練班的軍官,即曾有以下的回憶:“在參謀班受訓時,我們有八個志同道合的‘死黨’,被同學們稱之為‘八大金剛’,對工作的分派,大家主張‘內外皆有,毋遠弗屆’,選擇最有發展的部隊去,大家埋頭苦幹,不成功便成仁,等到抗戰勝利後,再作第二步事業計劃的商量。因此,我們八個人有兩句口號:‘分離不是感情的分散,乃是事業的擴張。’當時的雄心壯志,是可想而知的。”參閱張贛萍:《彈火余生述》第2冊,第224—225頁。

[18]冷欣:《從參加抗戰到目睹日軍投降》,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第3—5頁。

[19]陳瑞安:《抗日戰爭中的陳明仁將軍》,第130頁。

[20]洪軌:《追憶胡宗南先生》,胡故上將宗南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宗南先生紀念集》,第100頁;徐枕:《阿毛從軍記》,第102頁。

[21]胡靜如:《燼余掇拾》(稿本),第117回。

[22]楊學端:《二劉大戰二三事》,《文史資料選輯》第33輯,1963年元月,第100頁。

[23]趙秀昆:《抗戰期間武漢失守後的十八軍》,第99—100頁。

[24]郭大風:《在陳誠身邊的日子裏》,《武漢文史資料》第2輯,1987年6月,第42—43頁。

[25]陳素農:《回憶錄》,台北:作者印行,1974,第65—66頁。

[26]譚繼禹:《戎馬瑣憶》,第160頁。

[27]張鳴:《武夫專制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7頁。關於何鍵軍事集團幹部的組成,詳見劉鳳翰:《何鍵與湖南軍事演變——一個軍事集團的形成與發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台北:編者印行,1993。

[28]丘國珍:《十九路軍興亡史》,香港:宇宙出版社,1969,第138頁。

[29]馬五先生:《政海人物面面觀》(重排本),香港:風屋書店,1987,第100—103頁。

[30]張贛萍:《彈火余生述》第2冊,第225頁。

[31]John Themis Topping, “Chinese Muslim Millitarist: Ma Hongkui in Ningxia, 1933-1949,”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3, pp.79-80.

[32]張寄亞:《“心範會”及其他》,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寧夏三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第196頁。

[33]於翔麟:《馬步芳》,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4冊,第191頁。

[34]青海省政協文史資料室研究組《馬步芳封建軍事集團的形成及消滅》,《文史資料選輯》第27輯,第129頁。馬步芳統治青海的情形,詳見陳秉淵:《馬步芳家族統治青海四十年》(修訂本),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Merrill R.Hunsberger,“Ma Pu-fang in Chinghai Province, 1931-1949.”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1977.

[35]劉一平:《傅作義部隊的發展及建設概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編《傅作義生平》,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第117頁。

[36]馬五先生:《政海人物面面觀》,第101頁。

[37]如論者即曾指出,馬步芳由於用人範圍狹隘,因此在他的部隊中,“很少有第三流以上的人才”。參閱何爾豐:《在馬步芳兄弟統治下的青海》,《春秋》(台北)第8卷第2期,1968年2月,第17頁。

[38]宋瑞珂:《陳誠及其軍事集團的興起和沒落》,《文史資料選輯》第81輯,1982年7月,第47—48頁。

[39]張新:《我勸降胡宗南》,《傳記文學》第85卷第3期,1991年3月,第57頁;孟丙南:《“西北王”胡宗南》,《文史資料選輯》第18輯,1961年6月,第119—120頁;張汝弼:《我任胡宗南人事處長的見聞》,《貴陽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1982,第214—215頁。值得注意的是,李鐵軍、袁樸、李文、丁德隆、劉戡等重要幹部雖均出身黃埔一期,但均是自第六隊畢業,而胡宗南則畢業於第四隊。參閱劉詠堯:《熱淚盈眶憶故人》,胡故上將宗南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宗南先生紀念集》,第226—227頁。此外,根據一項資料顯示,在胡宗南所統率的幹部中,以湖南人為最多,河南、山東及東北人次之,浙江人居第七位。參閱徐先麟:《胡先生的軍人本色》,胡故上將宗南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宗南先生紀念集》,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