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下級軍官

(一)供求狀況

抗戰前,中國陸軍部隊計有步兵師177師,獨立步兵旅60旅,獨立步兵團43團,騎兵師9師,騎兵旅5旅,騎兵團3團,炮兵旅4旅,炮兵團18團,炮兵營15營,工兵團2團,交通兵團3團,通信兵團2團,憲兵團11團3營,官佐共136 000余員,士兵1 893 000余人,合計2 029 000余人。[29]當抗戰爆發之初,國軍部隊中有配備德制武器的一流作戰部隊80 000人,[30]但是淞滬一役,消耗中央的精銳部隊,已超過五分之三,加以士兵程度不佳(雖然在當時已是最好的了),臨陣作戰,全靠下級軍官親自指揮,因此下級軍官傷亡尤大,[31]幾達10 000名之多。戰前十年間所訓練的軍官,在此一役即喪失了10%,[32]造成了基層的斷層。根據1938年軍政、軍令兩部的統計,每年需要培養(亦即補充)初級幹部人數,約為45 000人。[33]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是由各軍事校班造就,其余則由行伍擢升。[34]

抗戰期間,中央軍校及分校所培育的學生,在150 000人以上,各機構又召訓兵科軍官97 577人、行伍軍官84 235人,彌補了基層軍官的不足。[35]

(二)出身背景分析

有關國民政府時期國軍人事的詳細統計資料,由於一向被列為機密,故極為罕見,據筆者盡力收集,僅得兩件較為完整的資料。

第一件資料為1936年1月28日美國駐華武官的一份關於中國陸軍軍官出身統計報告,[36]其中收錄於表1-5、1-6。

表1-5 陸軍軍官階級統計

資料來源:Report: Statement on Commissioned Personnel Strength and Classification as to Trainng. January 28,1936. in 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Reports: China,1911-1941,Reel V,pp.521-524。

表1-6 陸軍軍官教育程度統計

資料來源:同表1-5。各項百分比系經筆者算出。

表1-5、1-6共收錄上將以下,直至少尉的統計數字,報告中注明各項數字“均系出自一位軍政部官員的估計。在這方面,官方從未公布過數字,因此這些數字雖然不可靠,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數字以前,仍有參考的價值”[37]。不過,由於所列各級軍官總數(136 474),與“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一書所稱“官佐共一十三萬六千余員”[38]幾乎完全吻合,因此本項資料的正確性,應是相當的高。此外,根據表1-5的數字,將官總人數僅占所有軍官人數的1.3%,因此表1-6數字大致也可以反映中、下級軍官的狀況。

第二件資料為軍訓部1945年所出版《軍事委員會軍訓部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統計年鑒》一書中,所收錄的一份統計。

由表1-7的分類方式,可以看出這項統計的主要目的,在於宣揚軍訓部的業務績效,不過也透露了中、下級軍官的出身背景。所列數字,雖然對於養成教育和召集教育的內容均未作細分,似嫌簡略,但是對於各兵科卻分別加以統計,極具史料價值。

表1-7 軍訓部1944年度調查陸軍各部隊中下級現役軍官素質統計

* 系指其他非中央軍、各分校及各兵科學校出身者。

資料來源:總務廳編《軍事委員會軍訓部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統計年鑒》,編者印行,1945,第43頁。

(三)成員素質

以上兩件資料,雖然均存有缺陷,但是在沒有更好的全面性統計數字之前,似乎仍可用以觀察一般的趨勢。如將表1-6、1-7作一比較,再佐以其他史料,似乎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觀察。

第一,行伍出身的中、下級軍官,比例有增高的趨勢。表1-6指出戰前軍官出身行伍者占29.1%。至1944年時,表1-7指出中、下級軍官中,行伍軍官所占比例雖僅為32.9%,但是在“已受召集教育者”欄中,行伍必然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抗戰後期,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甚至宣稱有85%勇敢善戰的軍官,均為行伍出身。[39]因此行伍出身的軍官比例,在抗戰時期有明顯升高的趨勢,似乎是可以確定的。

一般說來,能升為軍官的士兵,每多擅於作戰,但是,行伍軍官的缺點,則為未入過軍校,相對說來,對於軍官的要素——指揮,較為缺乏,[40]訓練部隊也比不上軍校出身的軍官,[41]加以知識水準較低(根據估計1935年時,有一半以上的行伍軍官完全不識字),[42]因此在部隊中常不被視為正途出身而遭排斥,升遷速度也較慢。[43]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的情形,如戰時第二預備師師長陳明仁,雖系黃埔出身,但是並不排斥行伍出身的軍官,在他手下的各級指揮官中,行伍出身的約占三分之一,而軍校學生約占三分之二。[44]

第二,軍校出身的中、下級軍官,比例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表1-6指出,戰前軍校出身軍官的比例為70.9%,但是表1-7指出,1944年時,中、下級軍官中,出身正式軍校者所占比例,則降為27%。[45]至於保定軍校和黃埔軍校在中、下級軍官出身中的重要性,和高級軍官相同,均有階級越高,保定出身比例越高;階級越低,黃埔出身比例越高的現象。如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所編《第一期第一屆陸海空軍官佐任官名簿》第1冊,共收錄有上校569人及中校1 397人的資料。將其出身背景加以統計後即可發現,上校中出身保定者占34%(203人),出身黃埔者占4%(74人);中校中出身保定者占26%(365人),出身黃埔者占19%(268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