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第2/3頁)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貧賤之人,豈有尊嚴?

答:權貴一時,豈有完卵?

太窮了怎麽辦?

答:有錢循規蹈矩,沒錢漫遊山川,兩者誰更窮?

高適、杜甫、李白,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詩人散了,各自忙活自己的事去了。李白一路來到安陵(平原郡,今河北吳橋),向高天師學習了道法,又來到山東濟南完成了自己的畢業典禮,最後他回到了任城(濟寧,他在這裏有產業)。杜甫回到洛陽學了一會兒習,他是淡定,淡定,再淡定,最終淡定不下來。

杜甫想起三個人的日子,感慨萬千,幹脆放下書本,於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的春天,一路跑到任城來看李白。兄弟相逢三碗酒,廢話少說,好吃好喝,齊魯岱嶽,恣意邀遊。

兩人浪蕩著,可是明星三缺一。故而去信一封,讓高適趕緊來。

我真服氣了。

初夏,高適收到了來信,正事扔下,不幹了。著急忙慌、風風火火地跑到山東魯地,三位令灑家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仁兄再次碰頭,隨後大吃大喝,又一起跑到了濟南的大明湖畔。

那年頭沒有夏雨荷,也沒乾隆,更沒有夏紫薇。所以他們只能在歷山下瞎溜達,和當地名士一起作詩遊玩。三位牛人一起出現在了濟南,山東震動,也驚動了時任北海太守的書法家李邕(這個人以前出現過,可以試著回憶一下,是個皇子,今年六十八歲)。

這下玩大發了,李邕也參與了進來。

李邕,李白、杜甫、高適的粉絲,同時也是他們三人的偶像。

李邕李北海,身居高官,居然帶著一幫名人跑到濟南來看他們,並在歷下亭擺了酒席招待。一夥人,和許多齊州名士湊在一起熱鬧。李邕先談論經典,抒發了一把感情,然後眾人開始借著酒勁創作。要說哥仨的創作此時最瘋狂,在此之前,杜甫剛剛爬了南邊一點的泰山,寫了一首《望嶽》,同樣成為名震天下的好詩!

名士聚集又散,高適依然會去忙自己的事。李白和杜甫則到了曲阜,親兄弟一般攜手共遊,日夜在一起。

李白寫了一首打油詩,送給他心愛的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我在小破山頭正好碰見杜甫,戴著個鬥笠擋太陽。我問他怎麽你看著越來越瘦了呢?杜甫說,這不是作詩給累的嗎?)

就這樣,一年一年又一年,又到了這一年的秋天,也不知道某一天,李白哪根筋搭錯了,非要一個人去遊金鄉(山東濟寧金鄉)和單父(山東菏澤單縣)。恰好杜甫也要走了,必須走,因為他還得考試,考試要緊啊,光顧玩,沒復習。於是,李白和杜甫在東石門告別。

李白告訴山東父老,他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自古離別容易傷感,而李白的感慨,似乎只有少數人能明白得了。他遙想時空,揮筆寫下名震千古的名篇《別東魯諸公》,又名《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沒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去了長安,參加了科舉考試,不幸落榜。

但這並不是一個學生不好好準備考試從而考試不及格的故事,而是朝中奸臣打壓天下賢才的悲慘故事。以杜甫的才華,裸考好歹也能高中。杜甫落榜算是個新聞,但不稀奇,因為,就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李林甫上表奏賀,“野無遺賢。”

李隆基大喜,重重賞賜了這個讓人切齒的家夥。

這一年的正月,李林甫幹了一件非常值得紀念的事。他找了個機會,將李北海抓了起來。在李林甫大人的指揮下,有能力的一律不能入圍,入圍的都是給錢的,且一定是沒有能力的。其實,這也是李林甫害死李邕的主要原因,不過說實在的,李邕喜歡宴請賓客,而且還養了很多的食客,他的工資根本就不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