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高力士懷恨李翰林

杜少陵赴約李北海

賀知章一輩子酣暢淋漓,不枉此生。

他走了,李白他們呢?

李白被賀知章的實際行動忽悠瘸了,他們還在喝酒。李白是很豪邁的,寫詩史上第一強大,武藝也很高超,據說,當時,裴文是天下第一劍,李白才成了天下第二劍。俠客李白,武藝高強,熱愛打抱不平,做事幾乎不計後果,和幾位朋友喝得天昏地暗,皇帝召喚都不奉詔,做得實在過火了。

不過,後來證明,李隆基沒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李太白辦事,實在不能讓他人放心。後來,又有一次禦前寫詩,他喝得天旋地轉,經過冷水潑面作業,他清醒過來,還是去了。朝中,他一把抓過侍者遞過來的毛筆,望著那張白紙,瞧了一眼站在一邊的大宦官。

哼哼,就是這些人,擾亂朝政,現在在一旁候著,想讓我起草,我且耍他一耍。

李白醉醺醺地望著高力士,想出了惡搞高力士的辦法。他覺得走這麽大老遠的路,累得腳生疼,便白了一眼捧著詔書的高力士,“你!”他指著高力士,輕虐道,“過來……過來!”擡起腳,指了指自己的鞋,“你給我脫靴!”見高力士愣在那裏,李白威逼道,“不給我脫靴,我就不能奉詔。”

高力士被逼無奈,在宮中人的注視下,忍辱負重地蹲下,把李白的臭鞋脫了下來。

這就是文學史上盛傳的“楊貴妃磨墨,高力士脫靴”的原版。

怎麽樣,夠刺激吧?

這還不算完,李白同學高傲地藐視了所有宮中的人,而不是選擇稀釋奸臣的濃度,他一直認為高力士就是奸臣的代表,而自己就是受害者。就這樣,他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絕路,得罪高力士以後,又因為太過放肆,得罪了許多宮人。這群人,本來就能直接和李隆基對話,從此,李白的故事就傳到了李隆基的耳朵裏。李隆基還是很寬容的,他再次選擇了容忍李白的囂張,留下他繼續擔任翰林學士。但李白覺得這幾天宮中人看他的眼神都不對,打聽到有人要搞他,自知沒趣,找了理由,說是要送賀知章回鄉。

等出了長安,且把賀知章送走後,他上書一封,請求還山。

李隆基沒空答理這麽一個人,立刻詔許,賜了金放歸山林。

拿錢去旅行,李白覺得自己命不好,很郁悶。然而,有人比他更郁悶。

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正是初夏,他先來到了東都洛陽,剛好碰見了那個比他還郁悶的人。此人到洛陽,是來學習的,他準備認認真真把該看的書看完,然後與人論策,好參加來年的科舉。不過,他的祖母範陽太君不久前死了,他一個人在洛陽,沒有人幫襯,生活甚為悲慘。

唉,人還不都一樣,沒有誰過得容易,對吧?

李白拉著他的手,看著他沉郁的眼神,忽然安慰道:“人生在世須盡歡,不要為俗務所羈絆,與朋友放浪形骸,豈不快哉?”朋友的眼神中,刹那間進發出無限光彩!

是的,放浪形骸之外,豈能郁郁終生,這一輩子怎麽能如此混沌過去?說得好,仗劍去國,攜手同行,踏遍萬裏山河!

這個被李白策反了的人,就是未來的詩聖,他叫杜甫。李白的豪情,讓杜甫得到了酒逢知己的感覺。一整個夏天,他都和李白在一起遊山玩水。兩位仁兄,仗著李白拿了禦賜的錢,居然沒空去找工作,一口氣玩了三個月。玩到秋天,他們又跑到開封去,碰見一個人,隨即拉他入夥。

被拉的人,名頭也不小,他叫高適。

高適,河北滄州人,生活在河南,飽讀詩書,小時候家裏窮,沒機會建功立業。他行俠仗義,愛管閑事,分析事情那叫一個頭頭是道。然而,沒人願意聽他講話,所以,雖然他在村裏和鄉裏的知名度還是蠻高的,在文壇也有些知名度,只是對不起,沒人願意當他的經紀人。高適將自己的詩歌送給李白和杜甫看,這是邊塞派的詩歌,筆力雄健,氣勢奔放,勢不可當。是的,勢不可當!

加油吧,你的前途不可限量!

三個人扯了一回淡,開始漫遊河南,隨後俯首道別,散了。

高適,比李白、杜甫還郁悶。

原本他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得到賞識的,但他沒有。如今困守家中,多半是因結識了好友董庭蘭。董庭蘭是天下有名的音樂家,李隆基現在就愛聽音樂,只要能去長安自薦,並且在李隆基和楊玉環面前好好演奏,沒有不飛黃騰達的。但董庭蘭告訴高適,我並不是為了服侍誰而活著,與其在內服侍權貴,不如在外貧困著享受自己的音樂。

高適深以為然,對這個名動天下的朋友更加敬重了。兩個人分別的時候,貧困而有才華的高適為貧困而有天下才的音樂家董庭蘭寫了首名曰《別董大》的訣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