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張九齡上任同霹靂

李林甫奏對常稱旨

太府管事兒的(簡稱太府卿)名叫楊崇禮,在太府幹了二十多年,一直沒人瞧得起他。不過,就在開元二十年的某一天,李隆基讓人打開太府,所有人都看見了堆積如山的財貨和資料,大家開始對楊崇禮刮目相看了。

楊崇禮和宇文融同學是不一樣的,楊崇禮剛開始接管太府的時候就已經七十歲,如今九十多歲,從不搜刮,卻也能為府庫存下數百萬貫錢財,堪稱奇跡。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楊崇禮退休(以戶部尚書致仕)。為了表彰他老人家的業績,李隆基問宰相:“崇禮有幾個孩子?有誰能繼承父業?”

有人回答:“崇禮有三個兒子,慎馀、慎矜、慎名,都是廉潔勤懇的人,而二子慎矜最為優秀。”

李隆基當即擢楊慎矜為監察禦史,同管太府出納;以楊慎名攝監察禦史,管含嘉倉出給。在未來的無數天內,兩兄弟果真不辱使命,在監察和出納方面做得異常出色,十分稱職,為人稱道。李隆基很高興,這幾年一直風調雨順,物阜年豐,像李隆基這樣一個每天四五點起床,晚上半夜才睡覺,整天工作,勵精圖治的皇帝,能碰上這麽讓人省心的官員也是一件美事。

只是,這朝廷好像缺了一個人似的。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正月,李隆基巡幸東都,宰相也都跟著過去,唯獨張九齡遲遲不來。

張九齡沒擺譜,他還在家守母親的喪,提出等守完喪再回朝。李隆基派人催促,大家都不是喜歡廢話的人,張九齡從韶州趕來拜見李隆基了。

張九齡開口的第一句話是:“我這次回來是來報到的,我還得回去,等我守完喪再回來!”李隆基被張九齡的話憋住了,他反應了好久,最終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讓九齡兄少廢話,趕緊回朝當宰相。

“你不會讓我失望的!”李隆基說。

所以,張九齡就回家收拾了幾個破包袱,趕回東都赴任了。

新宰相張九齡同志,辦的第一件事就天打五雷轟地把所有人給劈倒了。他提出,眼下最緊要的不是契丹動亂,也不是嶺南造反,而是我們的經濟問題。他指出,私錢鑄造泛濫,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那麽,該咋辦呢?

張九齡先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開放錢禁,允許私人鑄錢!

大家被雷得裏焦外嫩,張九齡,你為何這樣想?

本人研究了一下惡錢鑄造泛濫的原因,在唐朝,錢財只能是官家鑄造,用的是開元通寶的銅錢(孔方兄),但當時銅礦絕少,開采困難,而官家造錢還經常賠本,錢財的量根本跟不上經濟的發展。

民間見私錢有利可圖,便用劣質的銅打造文錢,用以流通,當然最主要的是不勞而獲。有司想出了很多舉措,例如宋璟的集中銷毀法(銅量有限),後來又弄出來一個法令,除銅鏡外,嚴禁一切銅制品出現。因為金、銀開采量更少,所以有司也沒想起來用金銀做更大面額的貨幣。還有絹帛,本來貴重,可由於攜帶非常不方便,買饅頭也不能剪一小塊當錢花,所以其余材料均以失敗告終。

中間幾次,有司為了省銅,造“以一當十”的大錢,也以失敗告終。

這說明,所有的舉措,都不能解決問題。如何讓惡錢不再泛濫,就成了眼下的首要問題。所以,張九齡提出了秒殺一切的終極解決方案:允許民間造錢,緩解經濟領域貨幣流通的壓力,以求百姓安康富足!

眾人繼續裏焦外嫩,張九齡的好友裴耀卿率先跳出來反對,“開了禁,小人(民)棄農逐利,惡錢會更加泛濫!”

秘書監崔沔也跳出來了,“錢是什麽?錢就是錢,是用來流通的,不是牟利的!放了私錢的禁,又能起到什麽作用?”

右監門錄事參軍劉秩也問:“人富了,你誇獎他他也不會忽然變善良,反而會借用以往的錢財幹更貪婪的事;人貧困了,威禁他也禁不住,因為人總是要吃飽飯才能幹別的事。如果允許了私錢鑄造,貧困者必然是受富人雇用,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劉秩夠狠,為了恐嚇李隆基,補上一句,“漢文帝時期,吳王濞富埒天子,這就是鑄錢能給我們帶來的後果!”

真沒想到,張九齡同志剛剛提出這麽一條觀點,就遭到了大家的集體反對,看來他需要回去反省反省了。說起來,九齡兄赴任這段時間,從一開始就顯得非常詭異。

他剛回到洛陽,秦州(甘肅天水)就發生了裏氏不知道多少級的地震。只知道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整個州的房屋全部被毀,死亡四千多人。李隆基對這次災難非常震驚,還專門派了蕭嵩去賑災。

與此同時,裴耀卿成了侍中,和裴耀卿一起升職的人,從原來的吏部侍郎轉任黃門侍郎,又從黃門侍郎直接轉任禮部尚書,同門下中書三品,與張九齡一起成了宰相。他叫李林甫,奏對稱旨,說話總能猜中李隆基的心,李隆基認為他很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