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第2/3頁)

王毛仲的死期到了,他不能繼續活下去。走到永州(湖南永州)的時候,一匹快馬追上了他——他被賜死了。恬不知恥,這個詞的實際意思就是,先前依附王毛仲的人,一下失去了強大的靠山,轉而依附高力士。而高力士也不拒絕這幫人的巴結,一個也不得罪,露出一臉欠揍的表情。

宦官高力士欠揍的主要表現有——

第一,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一些官員為了讓高力士覺得自己是個爺們兒,專門喊他哥(也有的喊翁或爺)。

第二,高力士母親去世,無數官員跑到他老娘墳頭大哭,比死了親娘還痛苦(如果情況允許,他們一定直接喊娘)。

第三,高力士十分低調,從不囂張,還經常給李隆基提諫言,把皇帝往正路上拐,所以李隆基一直很喜歡他。

第四,滿朝文武都知道高力士不壞,還能辦實事,說到做到,張九齡、宋璟等正直之士也很喜歡他。

總結完畢,結論:高力士是個不很壞的人。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封禪泰山後,大唐進入了開元全盛日,公私富庶無比,百姓豐衣足食,人口眾多,文化燦爛,吸引來了無數外來移民。人不斷地死,宇文融死了,王毛仲死了,裴光庭也死了。等裴光庭死後,李隆基決定廢除裴光庭的政策,廢除他的政策,就一定要先找個頂替他工作的人。李隆基問蕭嵩,蕭嵩先生先抒發了一下個人的感情,然後又開誠布公地對右散騎常侍王丘進行了口頭表揚。

介紹一下,王丘,蕭嵩的好友。

這說明,蕭嵩和陸象先一樣,舉賢不避親。後來故事的發展出乎人們的意料,王丘不喜歡因為私情而得到提拔,最起碼也得避嫌,他聽說蕭嵩推薦自己後,立刻出現在了蕭嵩的面前。王丘的主要任務是勸蕭嵩放棄推薦自己,轉而推薦右丞韓休,是的,就是那個經常躲在別人後頭不說話的人。

蕭嵩問:“他有什麽特點?”

王丘曰:“他的特點就是不愛說話,品行方正,只顧著搞好工作,從來不想著升官發財。”

蕭嵩順承了王丘的美意,在李隆基面前推薦了這個名叫韓休的人。

幾日後,李隆基就以韓休為黃門侍郎、同平章事。一開始,蕭嵩以為自己找對了人,因為韓休總是接受自己的意見,按照自己的理想狀態工作,大家不疼不癢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你提意見我接受,日子過得還算好。但僅僅過了幾天,蕭嵩就發現了一個令人氣憤的現象。所有人都對韓休這個不怒而威的新人充滿了敬意和害怕,連皇帝也不例外。

蕭嵩發現,一旦自己作的決策不符合規範,韓休肯定跳出來橫加指責。此人從來不肯讓步,讓自己很難看。蕭嵩開始怕了,開始討厭韓休。一位中書省的最高長官,竟然會因為這樣一個小子處處受制,怎麽會不讓人惱怒?不過,蕭嵩還是忍了,討厭歸討厭,他知道自己幹不過韓休。

韓休就是韓休,到了自己位置上真就玩命工作,屢屢給李隆基上諫。這段時間,李隆基喜歡工作之余在後苑遊玩,也喜歡開個不大不小的宴會。宴會嘛,必然有不合規矩的地方,比方說君臣打鬧,妃子調情。此時的李隆基都得四顧張望,看看韓休有沒有來。他喜歡神經兮兮地問左右:“韓休知道咱在這兒吃飯不?”

左右如果說知道,李隆基接著就會跳起來宣布散會。但一般人家都說不知道,李隆基也就長舒一口氣,安心吃上兩口。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吃上兩口,因為第三口還沒吃,韓休的諫疏就已經飛快地寫好,由專人送到了李隆基的面前(言終,諫疏已至)。

李隆基從沒這麽痛苦過,他照著鏡子悶悶不樂。左右瞧出李隆基的心事,“韓休為相,陛下比以前瘦多了,怎麽不把他趕跑?”

李隆基長嘆曰:“朕瘦了,肥了天下,這是社稷之福。蕭嵩奏事,常常和朕想的一樣,等他走以後,我就考慮著為啥我不能立刻去做,卻讓人家提醒我。韓休經常在朕面前力爭,他在,我寢食難安,他走,我還能睡個好覺。可是我用韓休,不為我自己,為的是社稷!”

蕭嵩陷入了沉默,因為他口才不如韓休。

一大早,兩人又吵起來了,韓休明顯占據了上風,把蕭嵩駁斥得狗血淋頭。李隆基本來就有生不完的氣,他讓兩人統統退下。兩位仁兄不服氣地走了。幾分鐘後,蕭嵩先殺了回來,“臣想通了,臣不能跟韓休一般見識,臣要求提前退休!”

李隆基怪問:“朕還沒討厭你,你怎麽忽然就要走?”

蕭嵩很委屈,嗚嗚哭了起來,“臣可是受了皇上的厚恩,富貴榮華享之不盡,陛下不討厭臣,臣可以從容而退;等陛下討厭臣,臣再辭職,臣這顆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麽全身而退!”蕭嵩哭得老淚縱橫。李隆基也跟著傷心起來,但他沒嗚嗚,只是揮了揮手,說:“愛卿先退下吧,讓朕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