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第2/3頁)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長安城熱鬧非凡,蟻巢一般,卻五顏六色,如春花一般燦爛。

李隆基開始了他們的行程,這一路先往東都洛陽走去。百官、貴戚們也都在列。據記載,這隊伍拖拖沓沓老長老長,龍頭已經出城,尾巴還在屋裏準備,等龍頭走了一半的路,龍尾還在城內晃悠。到了吃飯的點,野外數十裏,人、畜滿曠野都是,隨行車馬華蓋各色衣錦,讓人眼花繚亂。

後來,有人作過匯報,說李隆基同志跋涉千裏到了泰山,部隊的尾部還在幾百裏外的路上,等十一月七日那天,幾十萬人圍在泰城西邊,老天和李隆基開玩笑,忽然刮起了大風。大風從中午一直刮到晚上,綿連百裏的帳篷和構架都被吹垮了。張說站在高處喊話:“大家不要慌,不要亂,我知道這是什麽!”眾人假裝很淡定。張說也假裝很淡定,“這裏是泰山腳下,刮起了這麽大的風,那是因為海神來迎接聖駕了!”

不得不說,張說很能忽悠。原本很懊惱泄氣的隊伍竟然爆發出一陣掌聲,大家見龍王如此熱情,便開始仰望泰山了。

在漫長的古夜,所有的山都和泰山一樣,遠看黑糊糊。

於是,大家一邊仰望泰山,一邊往泰山南麓走去。到了的時候,正是第二天的中午,天朗氣清,萬裏無雲。眾人對張說很是佩服,果真是龍王接駕,熱情周到。李隆基也非常高興,決心在這一天晚上齋戒。老天又和李隆基開了個玩笑,那夜,又狂風大作,大冬天的冷風,簡直能把人活活凍死。李隆基先生,吸風飲露地站在外頭凍到了大半夜,祈禱上蒼曰:“如果是本人有罪,請上天罰我一人;如果是隨從沒有福分上山,也請降罪於我。隨從兵馬實在受不了這麽大冷天的寒風,請上蒼停吹!”

老天很給面子,說完這話不久,風就停了。

這也太神奇了,所以,大家又開始興奮起來,開始爭論如何祭祀。

李隆基、張說認為,祭祀一定要有三次,兩次在山下,一次在玉皇頂。禮官學士賀知章跳將出來表示反對,他認為皇天在上,是為上帝;五方時帝,順天而行,只能是上帝的從屬,是臣下。賀知章分析,我們這麽興師動眾地來到這裏,竟然連誰是老大都分不清,豈不讓人笑話?雖然說都是帝王,但終究還是有差別的。

“皇帝上山,祭拜皇天;大臣在山下,祭拜五方!”

眾人心悅誠服,這日夜晚,從山腳到山頂近萬台階,每隔一段就有一個衛士崗哨,燈火通明,從山底到十八盤,形成了一個通天的火道。山下的人在唱歌,因為寂靜,所以空谷絕響,余音不絕,更有梵音到耳,磬笛琴瑟。

賀知章是個知書達理的酒鬼,但他知道今晚不能喝酒,得跟著皇帝和少數幾個禮官與學士一起登頂。

李隆基:“前代的玉牒(相當於許願的紙條),為什麽不給人看?”

賀知章:“本來就是秘密,求神仙保佑自己,所以不想讓別人看見。”

李隆基:“為天下蒼生祈福呢?”

賀知章:“不必保密!”

到了山頂,李隆基拿出玉牒宣示群臣。後來,有人把牒文刻在了山頂,這文字至今還在,就是李隆基禦筆鎦金摩崖石刻《天下大觀紀泰山銘》。

第二日祭奠後土,大設帳篷,接受朝覲,封了泰山神為天齊王,位居三公一等。但實際上,泰山神的地位還不如張說同志。宰相張說因辦事積極得到了表彰,但他有福同享,因為事前就將兩省的官吏和官吏的親信一起都帶來封禪。

等祭拜完了行賞,李隆基讓張說主管這一塊工作,這家夥順勢給自己人超規格提拔,不管好壞,一律升官。

至於其他人,您還是該幹嗎幹嗎去吧,別指望張說能相中你。他們只能眼巴巴看著張先生這麽大筆一揮,親信以及親信的親信獎賞無數,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書舍人張九齡見情況不妙,上書張說來勸諫,張說不予理會,繼續埋頭苦幹。不過,他還是挺相信張九齡說過的話,等到真正打賞那些辛辛苦苦的大臣和將士的時候,張說幹了一手漂亮活,“扈從士卒,但加勛而無賜物。”(那些一起來的士卒,統統記錄上‘有功加勛’,但一分賞錢也不給。)

張說給自己埋下了罪惡的種子,浩蕩人馬開始咒罵張說。

唯一區別於其他人的是太仆卿王毛仲,他本是李隆基的親信保鏢,負責管理馬匹,李隆基剛剛即位的時候,馬兒才二十四萬匹,如今增長到了四十三萬匹。在東巡的路上,那數萬匹牧馬,被王毛仲分成了幾群,每一群都是同一種顏色,遠遠看去,猶如雲錦飄動。這場景每個人都見到了,所以封完泰山神後,李隆基特別記下了王毛仲,他被拜為開府儀同三司。車駕離開了泰山,到了宋州,李隆基在樓上宴請從官,他專門請了宋州刺史寇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