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第2/3頁)

遭遇這麽一位宰相,想必吳兢先生也非常無奈。

他正告張說,以後別來煩我。言外之意,除非您老人家穿越回去爺們兒一把,否則史書就得這麽寫。張說也知趣,從此走開。其實,張說也太過緊張了,他修改史書這段歷史又成了他的汙點。不過,後來,張說依舊是人們心目中的良相,吳兢依舊是人們心目中的史家。

吳兢完成了《貞觀政要》,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為政書。這本書最牛的地方在於,一千多年後,它還成了日本天皇的必讀書目,在日本社會也廣為流傳。

【安南】

安南(越南)出問題了。

有個名叫梅叔鸞的人,不滿自己的小生活,領著賊軍圍攻州縣。起義軍鬧得風風火火,李隆基也重視起來,遣驃騎將軍兼內侍楊思勖前去征討。這個滿臉橫肉、脾氣大、愛吃人肉的太監,出發的時候就帶了幾個人。楊思勖一路奔波來到了越南,召集子弟,幾日內就聚集了十多萬人,效果非常轟動。

楊思勖也沒多廢話,領軍平定了梅叔鸞的軍隊。

賊軍四散潰逃,但逃也沒辦法逃。因為百越的子弟實在生猛,砍完大股賊軍後,有人領著一幫人直插腹心,將梅叔鸞斬在了馬下。真不知道這個賊帥和普通百姓間究竟有何種深仇大恨。不過,楊思勖不太關心這些問題,取得了大捷,楊思勖先發表演講,表揚了跟著他一起打仗的子弟,並宣布要將賊軍的屍體堆成大山(一陣歡呼),隨後還軍。

【當兵成為職業】

張說出了個餿主意,建議把河曲六州的五萬多胡人全部遷到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不過,坊間議論了很久,都沒搞清楚張丞相究竟想要幹啥。有的說空出軍事要塞,分散經常反復無常的胡人。那麽,有人問,朔方、河南既然沒有了人馬,那六十多萬鎮守的雄兵,是不是該回家休息了呢?

張說又出餿主意,他認為,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家務農,留下四十萬鎮守,已經足夠了。

皇帝不敢相信,“裁了二十萬,遭遇強敵怎麽辦?”

“臣也在邊疆幹了多年的工作,知道一些變故。六十萬大軍,在疆場最大的用處不是鎮守,而是當將帥的衛士和家了。想要禦敵制勝,沒必要要這些人。”

“可是……”

“陛下如果懷疑,臣願意以滿門百口的人頭擔保!”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辦法。不得不說,張說是第一個清楚地意識到府庫兵瓦解實質的宰相,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唐朝前期的府庫兵,從少年時代一直到六十歲,閑時為農,戰時為兵,這就是張說很不滿意的地方。但他更不滿意的地方是,六十萬大軍一年到頭都在邊關,根本沒人會在乎家裏如何。村裏頭只剩下老弱,沒力氣幹繁重的農活,田地的壟子都偏亂了。

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時期,賦稅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免的,農民怎麽辦?

農民只能涼拌,要麽去死,要麽逃亡。

所以,到了則天晚年,府庫兵就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了。當時的張說就對這東西意見很大,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時人微言輕,還被張昌宗這個狗屁不懂的權臣鎮壓,著實說不出話來。現在好了,張說成了宰相,他覺得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徹底否定府庫兵,請李隆基招募壯士充當宿衛,不問來歷,全部予以優待。只有這樣,那些因為避免賦稅而逃亡的百姓才會回家。

這麽幹行嗎?

效果:僅僅十天,兵部就擇選出精銳十三萬,分隸諸衛,更番上下。兵農之分,從此始矣!

以前是“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大家都是農民軍人兩不誤),現在是“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軍人就是軍人,不再幹農活)。張說樂呵呵地看著自己辦的這件大事,他為自己裁減掉了無數吃幹飯的人,還有讓許多百姓有家能回而自豪。以往那些數年不回家、一直漂泊在外的情況再也沒有了。

不過,張說發現,最近張嘉貞看他的眼神有點兒不大對勁。

【媳婦們啊】

和李淵、李世民、李治和武則天一樣,李隆基也有很多很多的媳婦,其中以大媳婦王皇後為最。李隆基不太喜歡王皇後,就是不喜歡,也沒別的原因。對於風流倜儻、相對年輕的李隆基來說,這個牢騷滿腹、年老色衰的王皇後,除了當年和自己一起經歷風雨,他很感激以外,真的就沒什麽感覺了。

他更喜歡有風情的妃子,那個非常受寵的女人。

想一想,那個妃子是誰呢?

答對了有獎。

人們管她叫武惠妃,性格野蠻。

在此之前,多情的李隆基同學曾經愛過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三個女孩,幾個人都為他生了孩子(而且都有男孩)。三人肌膚細膩,沒有痤瘡,長相美好,姿態銷魂,心靈手巧,但武惠妃一出現,直接將她們給秒殺了。其他兩人還算好些,最痛苦的是王皇後,因為她和李治當年的王皇後一個樣——不能生育。